Life space —— day024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0180606 周三
日思:娱乐、综艺节目于你的必要性,这是时代的产物,而我们每个人也是时代的产物,要不要追逐时代的产物只是个人选择而已。惜时

今日查了查学术大牛们的一天都是什么样的以及学术之路是如何进阶的?



下边这几篇篇文章是今天看到的,很有启发意义。


做科研的人自己觉得幸福吗? - 花间一壶酒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1843132/answer/95241635


第一次在知乎回帖,写两句吧,我本身算是名校背景博士又跟了国内大牛级别的老板,现在在国内化学方面蛮强的研究所里做副研
因为这里没人认识我,所以说几句觉得发自肺腑的。若不是真爱就不要在这个领域熬下去,除非你是我下面说的那些优势的人或是真的冲破了劣势的人
下面我来说一些规律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有的放在任何领域都是适用的,我只是说在科研里你也必须要认清这个现实:
科研是只有功劳没有苦劳的。他的评价机构永远高高在上,他永远看不到你,你能展现给别人的永远不是你能力有多强你有多努力的思考问题多努力的去解决问题,永远只是你得到了什么,你的文章列表是什么水平,你的H因子是多少,你的总影响因子说多少,你有没有science,你有多少jacs之类
当你觉得努力嘛,努力就一定成功的时候你就会发现:
方向永远比努力重要,太多人从一入校就注定了你很难出头,因为你可能被分配在:没有前途的方向、非常tough的方向、老板不熟悉的方向、老板的新领域。与那些被分配在大牛老板的主流方向上的学生相比,你几乎就注定输在了起跑线上。一个本科生能有多大能量凭一己之力在读博期间冲破方向上的束缚?看过太多适合科研的孩子被憋死在了这种方向上。
当你觉得没关系啊,博士做不好我可以换啊,博士期间不能换博后也可以换啊。然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科研的年龄壁垒
假设22岁本科毕业,顺利的孩子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跟大牛发好文章,28岁左右博士毕业,换组做博后(无论是博士或者博后取得海外经历),然后一站或者两站青千回国,300万经费上百万甚至几百万的安家费拿到副高或者正高继续自己的科研之路
做的不好的呢?博士期间没有好文章,毕业时28-30岁不等。博后非常难找,原因无非就是文章不好说服不了老板、方向老旧别人也没钱不愿意做、想换新方向没有老板肯愿意花这么大的钱买一个不是即战力的学徒、老板虽牛但是不能在你的方向上贡献能量。草草找个不好的博后又或者在国内找个中级的位置,就开始了新的方向的尝试,一个新的方向即便成功也需要几年。然后以国内为例:青基的年限是35,优青是38,杰青45,青千是40. 没有title想在国内发展?只能是难上加难。
科研是一个量子态的过程,你的努力很长时间内无法缩短你和别人之间的差距,只有积累到一篇牛文章,你才会啪的跃迁一下,然而由于你的背景不够或是方向不好,即便是同等的努力,你勉强啪一下的时候,人家已经如活塞运动一般啪啪啪啪啪啪了。
科研是讲圈子的,像极了武侠小说里的江湖,年轻人出门抱拳必言此乃谁谁的博士,谁谁的博后,然后就是久仰久仰,比如现在的青千,深扒一下里面不知道有多少是大牛的门徒,成为安排工作最好的方式。我一本科同学青千回国,本科之后完全没有国内背景,出门开会就被一个圈一个圈的划在外面,想要融入就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大牛的学生就完全不用这么麻烦,带着走一圈就可以了,什么基金啊文章啊,都可以获益。
总之成功的科研之路大多是有定式的,闯出来的精英大多需要兼得超强的实力和不错的运气。如果你在某个时间节点上还看不到自己在科研路上的希望,建议慎重地选择这条路要不要走,毕竟这条路走的不好,是蛮穷的。
最后回到幸福不幸福的问题来,喜爱科研的胜利者可以获得充足的幸福感。而喜爱科研的一般科研工作者就必须考虑他对生活本身有多大的期望以及对于横向比较的落差是什么心态。真的有那种对于其他一切都不太在乎只在乎我在我的实验中能否得到我喜欢的结果的人,我想只有这两种人是真正幸福的吧。
以上这些可能在任何圈子里都存在,但是其中某些是科研界独有的,有些科研界更甚。我本人也算是上述某种程度的既得利益者,所以看似负面的观点其实是一颗中立的心,希望对还在做科研的年轻人有所帮助。




转载施一公教授清华大学演讲:优秀博士如何养成(全文)
 
      施一公教授的演讲道出了成功科学家的所谓秘笈格言,我认同他的许多观点和看法,也有许多感同身受的地方,故此,我极力推荐此文,让大家共同学习,以启发我们的科学灵感、激发我们科学研究的活力、促进我们的研究进展。
---- 李 灿 推荐(于医院)
我们只能自己寻找导师,而不是那些只会酒桌文化的领导。 
时间:2012年6月27日 来源:清华大学 
(一)所有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具有的共同点,就是他们必须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血。这是一条真理。实际上,无论社会上哪一种职业,要想成为本行业中的佼佼者,都必须付出比常人多的时间。
       大约10年前,著名华人生物学家蒲慕明先生曾经有一封邮件在网上广为流传,这封邮件是蒲先生语重心长写给自己实验室所有博士生和博士后的,其中的观点我完全赞同。无论是在普林斯顿还是在清华大学,我都把这封邮件转发给实验室的所有学生,让他们体会。其中的一段是这样说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实验室里的工作时间,当今一个成功的年轻科学家平均每周要有60小时左右的时间投入到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中……我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有6小时投入紧张的实验操作,并且用两小时以上的时间从事与科研直接相关的阅读等工作。文献和书籍的阅读则应主要在这些工作时间之外进行。
       有些学生读完邮件后告诉我:“看来我不是做学术的料,因为我真的吃不起这份苦。”我常常回复道:“我在你这么大年纪的时候,也会觉得长期这样工作不可思议。但在不知不觉中,你会逐渐被科学研究的精妙所打动,也会为自己的努力和成绩而骄傲,你会逐渐适应这种生活方式!”这样的回答,其实源自我自己的经历与体会。
       我从小就特别贪玩,并不喜欢学习,但来自学校和父母的教育与压力迫使我尽量刻苦读书。我高中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凭借着比别人更加刻苦的努力,综合成绩始终名列前茅。1984年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我获得河南赛区第一名,保送进入清华大学。大学阶段,我保持了刻苦的传统,综合成绩全班第一并提前一年毕业。然而事实上,我很少真正独立思考,对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大学毕业时,我本没有打算从事科学研究,而是一心一意想下海经商,结果阴差阳错间踏上了赴美留学之路。
       可想而知,留学的第一年,我情绪波动很大,内心浮躁而迷茫,根本无心念书、做研究,而是花了很多时间在中餐馆打工、选修计算机课程。第二年,我开始逐渐适应科研的“枯燥”,并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体会,有时领会了一些精妙之处后不免 “洋洋得意”,也会产生“原来不过如此”的想法,逐渐对自己的科研能力有了一点自信。这期间,博士研究生的课程全部修完,我每周5天、每天从上午9点做实验到晚上七八点,周末也会去两个半天。到了第三年,我已经开始领会到科研的逻辑,有点儿跃跃欲试的感觉,在组会上常常提问,而这种“入门”的感觉又让我对研究增加了很多兴趣,晚上常常干到11点多,赶最后一班校车从霍普金斯医学院回到住处附近的霍姆伍德校区。1993年,我曾经在实验记录本的日期旁标注“这是我连续第21天在实验室工作”,以此激励自己。其实,这多少有作秀之嫌,因为其中的一个周末我一共只做了五六个小时的实验。到第四年以后,我完全适应了实验室的科研环境,也不会再感到枯燥或时间上的压力了。时间安排完全服从实验的需要,尽量往前赶。其实,这段时期的实验时间远多于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但感觉上好多了。
       研究生阶段后期,我的刻苦在实验室是出了名的。在纽约做博士后时期则是我这辈子最苦的两年,每天晚上做实验到半夜3点左右,回到住处躺下来睡觉时常常已是4点以后;但每天早晨8点都会被窗外纽约第一大道上的汽车喧闹声吵醒,9点左右又回到实验室开始了新的一天。每天三餐都在实验室,分别在上午9点、下午3点和晚上九十点。这样的生活节奏持续11天,从周一到第二个星期的周五,周五晚上坐灰狗长途汽车回到巴尔地摩的家里。周末两天每天睡上近10个小时,弥补过去11天严重缺失的睡眠,周一早晨再开始下一个11天的奋斗。虽然体力上很累,但我心里很满足、很骄傲,我知道自己在用行动打造未来、在创业,有时也会在日记里鼓励自己。我住在纽约市曼哈顿区65街与第一大道路口附近,离纽约著名的中央公园很近,那里时有文化娱乐活动,但在纽约工作整整两年,我从未迈进中央公园一步。
       我一定会把自己的这段经历讲给我的每一个学生听,新生常常问我:“老师,您觉得自己苦吗?”我通常回答:“只有做自己没兴趣的事情时觉得很苦,有兴趣以后一点也不觉得苦。”是啊,一个精彩的实验带给我的享受比看一部美国大片强多了。现在回想起当时的刻苦,感觉仍然很骄傲、很振奋!有时我想:如果自己在博士生、博士后阶段的那7年半不努力进取,而是不加节制地看电影、读小说、找娱乐(当时的互联网远没有现在这么内容丰富),现在该是什么状况?
       做一个优秀的博士生,付出时间是必要条件。
(二)要想在科学研究上取得突破和成功,仅仅刻苦地付出时间是不够的,批判性分析(critical analysis)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
       博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最大的区别是:本科生以学习吸取人类积累的知识为主,兼顾科学研究和技能训练;而博士生的本质是通过科学研究来发掘创造新知识,当前和以往学习的知识都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学研究。在以学习知识为主的本科生阶段,提出问题固然重要,但答案往往已经存在,所以问题是否具有批判性没有那么关键。博士生阶段则完全不同,必须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否则不可能成为优秀的科学家。这一点,我称之为方法论的转变。
       其实,整个大学和研究生阶段教育的实质就是培养批判性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具备能够进行创新科研的方法论。这里的例子非常多,覆盖的范围也非常广,在此择要举例说明。
       正确分析负面结果(negative results)是成功的关键。作为生命学科的一名博士生,如果每一个实验都很顺利、能得到预料中的正面结果 (positive results),除个别研究领域外,一般只需要6~24个月就应该可以获得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所有结果了。然而实际上,在美国,生命学科的博士生平均需要6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学位。这一数字本身就说明:绝大多数实验结果会与预料不符,或者是负面结果。大多数低年级博士生对负面结果的看法很消极,直接影响了他们批判性分析能力的培养。
       其实,只要有适当的对照实验,判断无误的负面实验结果往往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一般来说,任何一个探索型课题的每一步进展都有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取得进展的过程基本就是排除不正确路径、找到正确方向的过程,很多情况下也就是将这几种、甚至十几种可能的途径一一予以尝试、排除,直到找到一条可行之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个可信的(conclusive)负面结果往往可以让我们信心饱满地放弃目前这一途径。如果运用得当,这种排除法会确保我们最终走上正确的实验途径。从这个角度讲,负面的实验结果不仅很正常,也很有益于课题的最终成功。我告诫并鼓励我所有的学生:只要你不断取得可信的负面结果,你的课题就会很快走上正路;而在不断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所掌握的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也会使你很快成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
       我对一帆风顺、很少取得负面结果的学生总是很担心,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经历过科研上批判性分析的训练。我的实验室里偶尔会有这样的学生,只用很短的时间(两年左右,有时甚至一年)就完成了博士论文所需要的结果。对这些学生,我一定会让他们继续承担一些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让他们经受负面结果的磨练。没有这些磨练,他们很难真正具备批判性分析的能力,将来也很难成为可以独立领导一个实验室的优秀科学家。[思考:长远的规划,现在培养的能力为以后自己单独扛起大旗奠基,现在的磨练多些具有长远的潜在收益]
       所以,不要害怕负面结果,关键是如何从分析负面结果的过程中获取正确的信息。
       (三)“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耗费时间的完美主义阻碍创新进取。尼古拉·帕瓦拉蒂奇是我的博士后导师,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有极强的实验判断力和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享誉世界结构生物学界,31岁时即升任正教授。1996年4月,我刚到尼古拉实验室不久,纯化一个表达量相当高的蛋白Smad4。两天下来,蛋白虽然纯化了,但结果很不理想:得到的产量可能只有应该得到的20%左右。见到尼古拉,我不好意思地说:“产率很低,我计划继续优化蛋白的纯化方法,提高产率。”他反问我:“你为什么想提高产率?已有的蛋白不够你做初步的结晶实验吗?”我“回敬”道:“我有足够的蛋白做结晶筛选,但我需要优化产率以得到更多的蛋白。”他不客气地打断我:“不对。产率够高了,你的时间比产率重要。请尽快开始结晶。”实践证明了尼古拉建议的价值。我用仅有的几毫克蛋白进行结晶试验,很快意识到这个蛋白长度并不理想,需要通过蛋白质工程除去其N-端较柔性的几十个氨基酸。事实上,除去N-端几十个氨基酸的蛋白不仅表达量高,而且生化性质稳定,纯化起来非常容易,根本不用担心产率的问题。
       在大刀阔斧进行创新实验的初期阶段,对每一步实验的设计当然要尽量仔细。但一旦按计划开始后,对其中间步骤的实验结果则不必追求完美,而是应该义无反顾地把实验一步步推到终点,看看可否得到大致与假设相符的总体结果。如果大体上相符,你才应该回过头去仔细改进每一步的实验设计。如果大体不符,而总体实验设计和操作都没有错误,那你的假设(或总体方向)很可能是有大问题的。
       这个方法论在每一天的实验中都会用到。从1998年开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到现在,我一直告诫所有学生:切忌一味追求完美
       科研文献与学术讲座的取舍
       再来谈谈科研文献(literature)与学术讲座(seminar)的取舍。尼古拉·帕瓦拉蒂奇博学多才,在我们许多博士后的心目中,他一定读很多文章、常常去听学术讲座。没想到,事实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
       在我的博士生阶段,我的导师杰里米·伯格非常重视相关科研文献的阅读,每周召开组内文献讨论会,讨论重要的科研进展。刚到尼古拉实验室时,我曾试图表现一下自己读文献的功底,也想同时与尼古拉讨论以得到他的“真传”。1996年春季的一天,我精读了一篇《自然》杂志的文章,午饭前遇到尼古拉时,我向他描述了这篇文章的精妙,同时期待着他的评述。尼古拉面色有点尴尬:“对不起,我还没看过这篇文章。”当时我想,噢,也许这篇文章太新,他还没有来得及读。过了几天,我阅读了一篇几个月前在《科学》上发表的研究文章,又去找尼古拉讨论,没想到他又说没看过。几次碰壁之后,我不解地问他:“你知识如此渊博,一定是广泛阅读了大量文献,为什么恰好没有读我提到的这几篇论文呢?”尼古拉看着我说:“我的阅读并不广泛。”我反问:“如果你不广泛阅读,你的科研成果怎么会这么好?你怎么能在自己的论文里引用这么多文献?”尼古拉的回答让我非常意外:“我只读与我的研究兴趣有直接关系的论文,并且只有在写论文时我才会大量阅读。”
       我做博士后的单位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中心有很好的系列学术讲座,常常会请来自生命科学各个领域的“大牛”演讲。有一次,一位诺贝尔奖得主来作讲座,并且点名要与尼克拉交谈。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可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机会。尼古拉却告诉他的秘书:“请你替我转达我的歉意,讲座那天我恰好不在。”我们也为尼古拉感到遗憾。让我万万想不到的是,诺贝尔奖得主演讲的那天,尼古拉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从早晨到傍晚一直没有出门,自然也没有去听讲座。当然,这也许是巧合——尼古拉取消了他的出行计划。但以我们对他的了解,他十有八九是在写论文。后来,我们也意识到,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尼古拉身上已经见怪不怪了。
       离开尼古拉实验室前,我向他抛出了这个始终没有完全解开的谜:“如果你不怎么读文献,又不怎么去听讲座,你怎么还能做一个如此出色的科学家?”他回答说,他的时间有限,每天只有10小时左右在实验室。权衡利弊之后,他只能把有限的时间用在他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例如解析结构、与学生讨论课题或写文章。
       尼古拉的回答表述了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必须对他要做的事情作出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无论阅读科研文献还是聆听学术讲座,目的都是为了借鉴相关经验,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科研课题。
(四)在博士生阶段,尤其是前两年,我认为必须花足够的时间去听各相关领域的学术讲座并进行科研文献的广泛阅读,打好批判性思维的基础;但随着科研课题的深入,选择文献阅读和学术讲座就需要有一定的针对性,也要开始权衡时间的分配了。
       挑战传统思维。从我懂事开始,就受到这样的教育:凡事失败都有其道理,应该找到失败的原因后再重新开始尝试。直到1996年,我在实验上也遵循这一原则。但在尼古拉的实验室,这一“基本原则”受到了有理有据的挑战。
       有一次,一个比较复杂的实验失败了。我很沮丧,准备花几天时间多做一些对照实验找到问题所在。没想到尼古拉阻止了我,他皱着眉头问我,为什么要搞明白实验为何失败?我觉得这个问题太没道理,理直气壮地回答:
        “我得知道哪里错了才能保证下一次可以成功。”尼古拉马上评论说:“不需要。你真正要做的是把实验重复一遍,也许下次就可以做成。与其花大把时间搞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不如先重复一遍。面对一个失败了的复杂的一次性实验,最好的办法就是认认真真重新做一次。”后来,尼古拉又把他的这一观点作了升华:“是否要弄清楚一个实验为何失败,这是一个哲学问题。理清每一个小差错的习惯性思维并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仔细想想,这些话很有道理。并不是所有失败的实验都一定要找到原因,尤其是生命科学的实验。因为实验过程繁琐复杂,大部分失败是由简单的操作错误引起的,可以仔细重新做一遍,这样往往可以解决问题。只有那些关键的、不找到失败原因就无法前行的实验才需要刨根究源。
       我选择的这些例子多少有点“极端”,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震荡大家思维的作用。其实,在我自己的实验室里,这几个例子早已经给所有学生反复讲过多次了,而且每次讲完之后,我都会告诉大家要打破迷信、怀疑成规,关键的关键是:跟着逻辑走!跟着逻辑走,这是我在实验室里注定会重复强调的一句话,每天至少要对不同的学生讲5遍以上。我自己每次与博士生讨论课题也总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用推理、排除法找到实验的下一步解决方案。严密的逻辑,是批判性分析的根本。(全文完)

原文链接: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20920.htm



接下来的几篇都是从李灿老师研究组网站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htm看到的,李老师推荐分享的这些文章都值得一看,也放在本博客里,文末都注明了来源,略微记录督促自己



蒲慕明教授写给他实验室学生的letter

Mu-ming Poo is head of the Division of Neurobiology, Department of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 a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lifornia, USA. He is also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anghai, China.

To all lab members:
Over the past several months, it has become clear to me that if there is no drastic change in the lab, Poo lab will soon cease to be a productive, first-rate lab that you chose to join in the first place. Lab progress reports over the past six months have clearly shown the lack of progress in most projects. One year ago, when we first moved to Berkeley, I expressed clearly to everyone my expectation from each one in the lab.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what I consider to be sufficient amount of time and effort in the lab work. I mentioned that about 60 hr working time per week is what I consider the minimal time an average successful young scientist in these days has to put into the lab work. There may be a few rare lucky fellows like Florian, who had two Nature papers in his sleeve already, can enjoy life for a while and still get a job offer from Harvard. no one else in the lab has Florian\'s luxury to play around.

Thus I am imposing strict rules in the lab from now on:

1.    Every one works at least 50 hr a week in the lab (e.g., 8+ hr a day, six days a week). This is by far lower than what I am doing every day and throughout most of my career. You may be smarter or do not want to be as successful, but I am not asking you to match my time in the lab.

2.    By working, I mean real bench work. This does not include surfing on the computer and sending and receiving e-mails for non-scientific matters unrelated to your work (you can do this after work in the lab or at home), and excessive chatting on nonscientific matters. No long lunch break except special occasions. I suggest that everyone puts in at least 6 hr concentrated bench work and 2+ hr reading and other research-related activity each day. Reading papers and books should be done mostly after work. More time can be spent on reading, literature search and writing during working hours when you are ready for writing a paper.

3.    I must be informed in person by e-mail (even in my absence from the lab) when you are absent from the lab for a whole day or more. Inform me early your vacation plan. Taking more than 20 working days out of one year is the maximum to me. In fact, none of you are reporting any vacation and sick leave on your time sheet (against the university rule, although I have been signing the sheets), but you know roughly how many days you were not here.

On the whole, I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fact that you may not fulfill the above requirements all the time, due to health reasons, occasional personal business. But if you do not like to follow the rules because it is simply a matter of choice of life style, I respect your choice but suggest you start making plans immediately and leave the lab by the end of January 31. I will do my best to help you to locate a lab to transfer or to find a job. If you do accept the conditions I describe above, I am happy to continue to provide my best support to your work, hopefully more than I have done in the past. I will review the progress of everyone in the lab by the end of June of 2002. I expect everyone to have made sufficient progress in the research so that a good paper is in sight (at least to the level of J. Neuroscience). If you cannot meet this goal at that time, I will have to ask you to prepare to leave my lab by the end of August.

Mu-ming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sub/letter.htm

毕业时,你应该成为你研究领域中世界第一的专家;跨入博士生的门槛后,要给自己设计一个3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                                   

    ——李开复


1
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去戴博士帽


选择读博士就等于选择了在未来三五年,或者是更长的一段时间,你必须要成为孤独的人,要远离物质的花花世界,甚至要无数次承担失败或者不被学界认可的痛苦”。这就注定了不是每个人都具备能成为博士的潜质。

在李开复看来,当你犹豫自己是不是要去读个博士之前,一定要向自己问问这些问题:

首先,你是不是有创新的热情。因为要取得博士学位,最后就得看你在某一领域的研究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如果你是一个墨守成规,不太富有挑战精神的人,那么做创新研究可能就不太适合你。

其次,要问问自己愿意孤独地追求知识吗?看到同学发财、出名,会羡慕、甚至感到痛苦吗?如果你是个物质欲比较强、对挣钱还有兴趣的人,或许你该去读个MBA,或者找一份好工作,而不是去读博士。

在美国,一个博士生毕业后可能能拿到10万美元的年薪,而一个MBA毕业后或许能拿到15万美元,但拿到博士学位要花上5年时间,或者更长,但MBA只要两年的时间,MBA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一些。

第三,你愿意花很多时间拼命工作,即便你知道你正在探究的问题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解。如果你是一个很在意失败的人,那么读博士可能会使你的人生变得灰暗。

李开复说,只有当你肯定自己读博士确实是为了享受做学问、超越前人的乐趣时,才有可能愉快地度过学习生涯。

李开复回忆,他自己念博士的时候虽然有奖学金,但日子也不富裕,有时候假期也得出去打打工,但每个人在自己不同的生活阶段就应该享受不同阶段的乐趣,学生时代就应该是物质清贫,学习而快乐着的。


2
毕业时,你应该成为你研究领域中世界第一的专家


跨入博士生的门槛后,李开复建议,要给自己设计一个3年的学习和科研计划。

首先,需要彻底地了解在相关领域他人已有的工作和成绩,然后再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脚踏实地工作。另外,还要不断跟踪这个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把握好方向,避免重复性工作,把精力集中在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上。

李开复说,他至今还记得在他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时,当时的系主任说的话:“当你拿到你的博士学位时,你应该成为你所从事的研究领域里世界第一的专家。

这样的要求似乎对大多数刚刚起步的人来说都是高不可攀的,可李开复说,他本人正是确立了这样的目标,在经过五年寒窗、夜以继日的努力工作后,他所期待的结果就自然而然地出现了。

一个打算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就应该给自己树立一个很高的目标。李开复想告诫博士生远潇:读博士不是一件轻松的事,切忌浮躁的情绪,而要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工作。也不可受一些稍纵即逝的名利的诱惑,而要200%地投入。也许你会疲劳,会懊悔,会迷失方向,但是要记住,你所期待的成功和突破也正孕育其中。

李开复回忆说,他在攻读博士学位时,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个小时,大量的统计结果和分析报告几乎让人崩溃。他也曾不止一次地怀疑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否真的能够成功,但终于有一天,在凌晨3时做出的一个结果让他感受到了成功的滋味。

“那种一切都很顺利,谁都可以得到的工作和结果,我相信研究价值一定不高。”李开复说,另外,一个人如果打算一辈子从事研究工作,那么从他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形成的做事习惯、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他未来工作的轮廓。

所以,你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充分利用在校的时间,为自己的将来打好基矗你找的导师,最好有“我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在学术界,人们普遍认为‘名师出高徒’。可见导师在你的成长道路上作用是多么的大。”李开复建议说。

在确定自己要开始读博士之后,应该主动去寻找自己所研究的领域里最好的老师,甚至应该去求教于周围能找到的专家,看看大家对你想选择的导师有怎样的评价,更不要忘了常去求教“最博学的老师”——互联网。

李开复说,他还鼓励准博士生们直接发电子邮件去咨询一些世界公认的专家和教授。以他的经验,对于这样的邮件,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会很快给回复。




李开复听到过一些博士生抱怨说,在3年的学习生涯中没有得到导师充分的指导。他把自己听到的案例归纳出了几类准博士们要慎重选择的导师。

有一类导师,有很多的项目,学生跟着这样的老师,3年的工夫大概都在替老师打工赚钱。这样的导师暂且看到他长处的一面,可能增加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博士找工作,招聘的企业看的还是你作为博士的突破和研究能力,而不是你做过多少项目。

李开复说,这类导师中,有一种最恶劣的是,看到一些能干的学生能为自己做点事,即便到了毕业的时间也不让学生毕业,还要让学生多打几年工。所以在选导师之前,一定要多方打听导师的人品如何。

还有一类导师也被李开复认为是要当心的,这类导师虽然很安心做研究,但他几乎两耳不闻窗外事,研究思路和方向都是很落伍的,而且他给你选定的方向有可能早就被证明是过时的。

李开复说,有的导师可能上了年纪,近年来也没有太多的研究成果,但这个老师人品不错,能允许和鼓励学生不同常规的想法,并且从方法论上能指导学生,这样的导师应该是可以选择的。

李开复多次在各种演讲和文章中提到他当年读博士时的导师。他说,虽然读博士期间,他的导师确实没有教给他有关他专业的知识,但是他能给学生大方向的指导,而且能毫不吝啬地与学生分享他在学术上的经营和他在学术界的各种资源。

李开复说,博士生导师或许就是那种没有太多时间给你,也不会给你太多具体而细节的指导,但他却有“我不赞成你,但我一定支持你”的胸怀。


3
戴上博士帽不等于就能一步跨进挣钱多的地方


有了博士的头衔不一定就等于增加了你找工作的砝码。李开复说,从他在微软和GOOGLE公司的招聘经历和他所了解的一些著名跨国公司在华招聘的情况来看,大家招聘博士的范围都会巧合地限定在国内排行前十几名的大学中。

李开复解释,一般大公司、尤其是IT类的企业在挑选本科生或者硕士研究生时,尺度是比较松的,即便有的硕士没有太多学术上的造诣,但只要拿出做过的像样的项目,一般也是会被认可的,但对博士就不同了。

李开复说,他在招聘博士时会仔细阅读应聘者的博士论文,因为对博士的水平评判就全靠这篇论文了,博士论文如果没有新意,或者观点方法陈旧,即使应聘者有再多的实践能力,做过再多的项目,也得不到认可。

正因为一些大公司在招聘时反而对博士的水平更加挑剔,所以李开复说,千万不要以为戴上博士帽就能找到好工作。


4
做个快乐的人最重要


最近李开复写了一篇文章,提到在21世纪企业喜欢什么样的人,其中他认为很关键的要素是,应聘的人是不是一个热爱工作、积极乐观的人。

李开复希望告诉远潇,即便现在有很多不如意和困惑,但还是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快乐、积极的人。他希望把台湾企业家张忠谋的一个故事告诉远潇。

张忠谋是台基电的董事长,一次朋友请他题词,他给朋友写下了“常想一二”,朋友问他是什么意思。张忠谋说,“我们都说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我要告诉你常想那剩下的一二比较如意的事情。”

张忠谋说,他从小就看了很多大人物的传记,发现了一个规律,凡是成功者都受苦受难,他们的生命几乎就是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的真实写照。但是他发现这些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他们保持了正面的思考,通过“常想一二”,超越不愉快。苦难对他们来说反而成了生命中最好的养料,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做了良好的铺垫

李开复说,其实在21世纪,还有很多其他的理由要做一个乐观向上的人,因为21世纪有一个更实时善变的环境,我们尝试的事情会碰到很多很多的失败。

来源:
http://canli.dicp.ac.cn/show2.php?id=118
https://mp.weixin.qq.com/s/58ZczP7rL9W7zym_D3Eclw

李老师给组里女同学的信
    
张静,静雅,你们好!
今天是国际三八妇女节, 我向你们(因为你们是仅有的两位女性小组长),并通过你们向我组其她的女同学(包括博士后)、女老师致以节日的问候和祝贺!
我想借此机会与你们女同学做一交流,希望你们能自强自立,在研究生学习和未来的事业中奋发图强,将来能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一直对男生、女生一样看好,我们组过去毕业的女同学中不乏优秀者,在中国和世界科学历史上,也有许多杰出女科学家可以作为楷模。去年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更是说明女性同样可以做出原创性的工作,成就伟大的事业。关键是要有大志,能长期不懈地努力。
但是,最近几年,我发现我组以及我所一些女同学不求上进,胸无大志,不能集中精力于研究工作,不但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毕业后更是迷失方向,工作、生活一塌糊涂,作为导师我为这些同学感到忧虑。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研究生学习期间没有把握机会,没有为自己的发展奠定一个好的基础,未来的道路就艰辛而坎坷。总结最近几年我组女同学出现的问题,我给你们特别提出下面一些建议,供你们参考:
1)要解决好学习和谈恋爱的关系。研究生学习是人生极其难得的学习和成长机会,倏忽之间就失去了,青春不再。但有个别同学在读研究生期间过于沉迷于恋爱,荒废学业,影响论文工作,故我建议你们要处理好这个关系,最好是在研究生期间专注于研究工作,不要分心于谈恋爱;我不反对你们在读研究生期间处对象,若能理性处理好这个问题,谈恋爱可促进彼此的工作,互相激励,比翼双飞,那当然很好。
2)要树立远大目标,正确面对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令人可惜的是最近几年我组几个同学没有处理好处对象和论文工作这种关系,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由于身心全部放在恋爱上,研究工作进展缓慢,一旦恋爱受挫,非但精神打击巨大,一蹶不振,而且荒废学业,甚至终止学业,辜负老师多年辛勤的培养,更是击碎父母的殷切期望。故希望女同学在研究生期间把自己的精力多放在学业上,一旦出现问题,精神上有学业支撑,正确面对困难,不至于颓废失望,更不该自暴自弃,放弃学业。
3)要独立自强,不要把自己的未来靠在他人身上。有个别女同学,自己本来素质很好,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发展,成就自己的事业,但却不愿意付出努力,满足于学业平平,毕业后靠自己的男朋友(要么随其出国,要么随其找单位,勉强有个工作即可),这种计划一旦出问题,失去家庭又丢失了自己的事业,女同学就只好认栽从头来。建议女同学要自强自立,自己的事业和命运要掌握在自己手里。而事实上,只要努力上进,现在的社会为女性创造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我希望我们的女生要自己走路,不必靠别人,将来个个都是好样的,巾帼不输须眉,在自己的未来岗位上做出让家长、老师自豪的成绩。
有感于最近组里几个女同学所遭遇的不幸,我慎重向你们提出上述忠告和建议,请你们把我的信转发我组所有的女同学(包括博士后、女老师),必要时,你们可以开一个座谈会,女生同学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些关系,积极面对人生,珍惜研究生学习的美好时光。也欢迎女同学就自己的看法和困惑写信或直接与我讨论。
李灿
2016年3月8日于北京
全国政协会议上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60331.html

朱邦芬院士谈学术诚信:做学术要走正道
    
  
     在由“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六位首席教授联袂开设的《学术之道》暨《文化素质教育讲座》课程讲座中,朱邦芬院士讲述了科研诚信的重要性,介绍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分类和鉴定方法,并列举了自己看到的各种样例,用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指明了一条充满正气的学术之道。
1, 为什么我们这里要谈学术诚信

    你如果走学术道路,当然学术诚信、科研诚信很重要,但是即使你不做学术工作,其实这个问题也很重要。美国科学院院士沈吕九曾经说,你对自己的学生,好得学生你不用太管他们,但是学得不够好的学生,将来有可能是做管理的人,也可能是学术期刊的编辑,这些同志将来也需要知道很多学术规范,所以这个问题不仅仅是做研究的人需要知道,就是在公司里面做研发也还是需要知道。学术诚信和科研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就讲讲为什么学术诚信这个问题这么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大多数人说是才智造就了伟大的科学家,他们错了,是人格。”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爱因斯坦特别强调人格的重要性,为人的重要性。我们中国也有一句话,是《左传》里面的:“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立德、立言、立功,我们古人把这三个事放得很明确,首先立德是做人,立功是做事,立言是做学问,首先是做人。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讲,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 
2, 求真务实是我们做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

    我们做科研一个基本出发点是求真,就是把自然界很多客观的一些规律给他找出来,然后看看这些客观规律将来有什么变化。
    我这里还是用爱因斯坦的两句话。一句话是说我们现在科学有两块基石,一个是古希腊他们开始的逻辑推理,一个是十五世纪伽利略开创的现代物理实验。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现在实验的验证跟基本逻辑之间的一些演绎关系,因果关系,就保证了我们的科研不会出太大的纰漏。假如你的理论不对,经过否定了以后,我们就可以修改我们的理论。这样二者互相作用,推动我们的近代的科学技术向前发展。二者结合实际上保证了我们的结果是向求真这个方向发展的。
    爱因斯坦还有一句话:“探求真理的权利也含有责任。”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探求真理这是你的权利,也包含着责任。你不能隐瞒所发现的东西当中的任何一部分,不能有选择地把你想要让别人知道的东西公布,不能有些东西不符合你的设想,你就给他隐瞒。所以求真是我们做科研的一个基本原则。
3, 科学研究的社会性

    到了现代,科学研究的社会性越来越广大。最早的时候,很多科学家是单独做研究的,只是几个做同样问题的人偶然有通信。但到了现在,科学研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而且研究结果虽然是个人或者小团体完成的,但是经过公开,其他同行就根据你的结果来验证、发展。如果你这个结果是剽窃的,就会影响到别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另一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科学研究也越来越依赖于社会、依赖于分工。所以在这个角度上,一方面你需要同行之间大家守诚信,也需要你的结果是真实的,来得到社会的支持。我们讲科研是第一生产力,民众不太懂科研,他相信不相信你的科研成果是真的,取决于信不信你科学家队伍的诚信。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大多科学素质不够高,所以如果科研队伍的诚信有问题的话,社会上的一些伪科学会越来越有市场。这个倾向对我们国家的发展强盛是非常不利的。
4, 学术不端行为的五点危害性

    第一个罪状是“谋财害命”。因为你一旦造假会造成学术资源的浪费,并且使得同行浪费很多时间去验证你的结果,最后是不能得到验证。鲁迅先生说你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谋财害命,所以你造假就是谋财害命。
    第二种罪状是“逆向淘汰”。造假出一个成果,比老老实实做出一个成果更容易一些。如果造假的结果发在一些影响比较大的期刊上面,势必造成一些老老实实做学问的这些人得不到晋升得不到重视,一些伪劣科学家会越来越有发言权,拿到越来越多的经费。
    第三个罪状是“祸害学生” 。老师造假瞒不过学生,所以学生对老师的一言一行都放在眼里,如果学生看到老师造假混得不错,有一批学生也会跟着去做,实际上对我们的下一代是一个非常大的祸害。
    第四个罪状是“亡科学”。如果我们国家对科学的公信力越来越下降,那么对我们整个科研成果,对于我们整个科学队伍的公信力都是不利的,我们的科研要变成生产力,我们的企业家应用我们自己开发的科研成果将会越来越困难。
    最后一个是“亡天下”。亡天下就是说,如果我们一个社会做人的底线,做人基本的道德都沦丧了,那是亡天下。整个社会的伦理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的。如果学术不端盛行的话,对整个社会的风气,社会的道德,社会的公信力,它的破坏是你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
5, 查处学术不端的五难

    清华原来的副校长,现在南开大学的校长龚克教授曾经说,查处学术不端有五难,怎么五难呢?
    首先是学术之难,难以证伪。很难证明他是有意的造假还是疏忽,是不太容易的。  
    法理之难,追溯以往。七八十年代当时很多事情不规范,对学术规范也要求比较低,按现在标准有些是学术不端,有些是学术不当,你怎么办?你这一刀砍到哪一年,这当然也是一个难题。
    然后析责之难,难咎责任。我们国家有很多大牌的教授,甚至有一些院士,剽窃被人揭发以后,他把责任推在学生身上,说学生是瞒着自己投稿的,但是这个事情只有老师跟同学之间知道,这个析责有时候不是太容易办到的。
    量罚之难,一票否决。有些人研究他以前做的不错,也有很多成绩,但是一旦发现他某篇文章里面有篡改,你是不是下得了决心一票否决,这当然也是不容易的。
    另外就是工作之难,利益冲突。清华在这个方面算是在国内做得比较好的。有些学校是尽可能想把它包起来,有些问题一旦有人揭发以后,有些单位推卸责任,有一个利益保护,所以查处学术不端确实是不容易的。 
6, 三大学术不端行为

    一个是伪造。典型的例子有一个德国人舍恩,在美国贝尔实验室工作。他最多一年发表了十多篇的论文,但是后来发现,别人都重复不了他的结果,最后发现他有几篇文章里面实验结果的背景噪音曲线都是一模一样的。说明他这个图表是伪造的,后来这个人当然臭名昭著,他的博士学位也给剥夺了。
    第二种是篡改。篡改就是你在科研的过程里面做了假,或者把一些实验的结果、数据故意漏掉一部分,故意地改造一部分,使得你的科研记录不是准确地反映你的研究过程,使得这些数据支持达到你的目的。
    第三个就是抄袭跟剽窃。别人的思想,别人的方法,别人的成果,或者别人写的文字,最后你想窃取,把别人的东西窃取来,没有给别人的工作以足够的承认,把它说成是自己的工作。 
7, 学术不端的案例

    我想结合我担任《中国物理快报》主编这些年来遇到的一些典型案例,讲讲我们学术期刊稿件里面的一些学术不端行为。
    比如《中国物理快报》20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不光剽窃还伪造。别人的结果是圆形波导,这个剽窃的作者他不做实验就画了一个矩形波导,跟圆形波导的结果是一模一样的。本来这个事情也不容易发现,但是这个人画蛇添足,把原文的两个作者作为他这个剽窃文章的共同作者,结果被发现了。这又是伪造又是剽窃,所以我们给了我们期刊最严厉的处分,就是禁止刊登八年,八年不准投稿,这个处分到现在还是有效的。
    比如文字抄袭。我们一些研究生论文里面,文字剽窃特别多,特别是一个导师底下几个学生,因为他们做的领域很多相近,所以对领域的介绍很多是抄的,这其实是一个学术不端行为。
    最新动向是欺诈评审。英国一个出版社去年3月一口气撤销了46篇论文,41篇来自中国; Springer出版社8月份又宣布撤销64篇论文,绝大多数来自中国,理由都是伪造同行评审,说主要是中介公司在里面操作。网上查一下,代投SCI论文,就可以看到大量的中介公司在做这个事情。怎么能包你发表一篇SCI论文呢?实际上中介是自己伪造充当同行评审。所以去年10月份中国科协针对欺诈评审这个事情做了规定。
    比如论文买卖。有一位读了6年的博士生,他一篇SCI论文没有,毕业不了,另外有一位已经毕业的博士,他已经拿到博士学位了,他后来不做科研了,手里还攒着一篇文章没有发表,他需要买房子手里没钱。所以一个想要文章,一个想卖,中介公司在里面就搭桥了,最后A就是花了6.6万买的这篇文章,这个B出卖论文的拿了3万3,最后被师弟披露了,这个事情当然是一个非常严重的学术不端行为。
8, 我们必须遵守哪些学术规范

    导师学生的责任是什么?导师不能把学生看成是劳动力,只完成你布置的任务,而是要认识到学生在这个求学过程中要培养独立的研究能力。作为一个学生来讲,学生对导师也负有责任,不能粗制滥造,编一个什么东西,把导师名字署上,这是害了导师。
    在做实验做研究过程中数据处理有什么规范?这里引用一本书,《如何当一名好的科学家》。不要试图去修改数据,要把你的原始的记录至少保存三年,这样的话,别人对你的记录有疑问可以随时去查,你自己如果某一天想起来我还可以继续做什么事情,可以进一步发展,你可以在原来的原始记录基础上继续再做。
    出版要遵照什么规范呢?在科学期刊发表论文应该遵循新的研究成果首次公开的机制,研究结果没有经过同行匿名评审并得到正面肯定以前,不应通过新闻发布会或媒体公开。没有经过同行匿名评审,可能这个结果是错的,你抢先在新闻媒体上发表,影响越大,后果也会越大。
    把一个完整的结果给它拆成几篇文章发表也属于学术不当。一篇变三篇,当然显得文章多了,但是这是不当的。我们应该知道每篇论文应该包含足够的信息,你不要掺水把一篇文章变成几篇,这是出版的规范。
    署名要尊重什么规范?一篇文章有你的名字当然是很光荣,表明你在这里面做了贡献,但是除了荣誉和潜在利益之外,也表明你要承担责任,所以你不能是有好处的时候你来争,出了问题以后,署了名就推托我不知道,这是必须要有担当的。所以所有作者署名前要自由讨论,应该全面检查这篇投稿文章并同意最终的结论,每个作者都要对投出去的文章负责任。
    另外申请基金也有很多规范,最主要也是实事求是,你不能编造自己的经历。这里特别重要的是研究生,比如有些人在申请时的3月份还没有拿到博士学位,没有答辩以前就说自己是博士,虽然比写博士生要方便,但一旦被人举报,就属于伪造你自己研究的经历,这是比较严重的学术不当行为,甚至可以被归结为学术不端行为。
    另外我们的审稿人要注意回避原则。如果你跟作者是有亲密关系,这个时候你应该要求回避审稿。另外就是必须对评审的材料保密,不能从中谋求利益,没有得到许可,不许复制、保留,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如果有疑问时要问清楚,不要轻易去评审。
9, 老一辈的科学家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典型

    当了爱尔兰科学院院士后回国的彭桓武先生有一句名言:“回国不需要理由,不回国才需要理由。”有一次我请他到清华来做报告,他回答我说老师不能拒绝学生,这是清华的传统。
    我跟黄昆先生在一个办公室十五年,曾经合作共同发表很多篇文章,其中,有一篇文章我是基于他的一个模型做的,做的过程里,我跟他讨论多次,多次修改文章。最后我请他把名字加上,黄先生却拒绝了署名。另外一篇文章讨论谁是第一作者,黄先生觉得我应该是第一作者,我觉得应该他是第一作者,我们两个推来推去。他对待名利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黄祖恰也是清华的校友,他是彭桓武的学生,他有一个类似的名言,他说当教授去讲课是理所当然的,当教授不讲课就是不正常的。另外,黄祖恰先生对两弹作出极其重大的贡献,因为评奖的时候离开二机部了,最后评奖的时候他不是两弹一星的元勋,很多人为他打抱不平。他却说“山花今烂漫,何须绘麟阁”。
    这些是我们的老前辈为我们树立的典型。
结语

    我们走学术之道一开始就要走正道,学术不端行为具有不可逆效应。我们古人有一句话,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个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从小要爱护荣誉,在小的地方不注意,这个事情会影响一辈子。
   
(朱邦芬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美国UIUC等多所大学的客座教授,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60328.html


新生开题报告要求


1. 深入了解所选课题的相关文献,即有一个文献综述部分,包含足够量的阅读原始发表文献信息(包括文章和专利),从中知悉科学前沿,发现和提出问题;

2. 了解我组在这一方面已经取得的进展,熟悉我组已经发表的文献及其相关实验细节;

3. 提出自己的创新想法和初步实施方案,特别是所涉及的实验技术、设备和方法;

4. 必须取得一些与本论文课题相关的前期初步实验结果,哪怕是跟组里高年级同学一起做的实验结果,能初步解释这些实验结果的意义;

5.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一个考试,成绩要记录在档案中,成绩不及格,原则上过三个月后要重新开题,这段时间如果不能进入课题,则可能要重新选题,而新的课题由组里指定;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51013.html

组会文献阅读要求


1. 选取与本小组研究方向相关的有科学深度且创新性强的文献,而且最好是全文文章;

2. 不仅要求把所选文献读明白,还要把相关文献内容查清楚,尤其涉及到新实验方法、理论和概念等;

3. 尽可能选母语为英语的作者和研究组的文献,这样在学习文献的同时还可以学习科学论文的写法;

4. 选取有学术诚信和较高学术声誉的研究组的文献阅读,以免受错误结果和错误认识的误导;

5. 完全掌握文献,就像介绍自己的工作一样,达到能默述的程度;

6. 至少提前两天在组里网站挂出来(必须提前将所讲文献发给网管,要求小组长和网管要督促),其他人在组会前也要提前浏览一遍,以期在组会上进行讨论;

7. 要总结阅读文献的启发、收获,同时要挑出文章在科学方面、实验方面的问题或瑕疵,如能分析其数据的可信性;

8. 文献阅读主要由高年级同学轮着讲,最好每个小组内部确定一个顺序,以免出现漏讲等情况。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50917.html

互助与共赢的天堂
    
   有一位行善的基督教徒,去世后向上帝提出一个要求,要求上帝领去参观地狱和天堂,看看究竟有什么区别。

   到了地狱,看到一张巨大的餐桌,摆满丰盛的佳肴。心想:地狱生活不错吗?过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儿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
   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一般无二,同样飘溢着肉汤的香气,同样手里拿着的是特别长的汤勺。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个个手持特长勺把肉汤喂进对方嘴里。
   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50622.html

李老师关于周报工作的建议
    周报工作使大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时总结,及时思考,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效率,对周报工作我再次建议如下
 1)每个小组的博士后、研究生(除非当周做组会报告)必须每周六交周报,若因故不进行组会时要交周报,或因特殊原因自己不做组会报告者要交周报;若当日不交周报告者务必及时补上。否则本人及时向组长说明情况;若没有结果,也要汇报什么原因、下一步如何改进;若两周没有结果,要亲自到组长办公室当面解释。
 2)不要把周报工作复杂化,简要总结一周工作实质进展(如一些新的实验现象)和遇到的问题,自己的想法和下一步计划;逐步沿一条线积累,数周后可能形成一个文章的雏形。
 3)周报可以用中文简要表述(鼓励用英文),可以文字,可以ppt,但图表及其实验条件必须注清楚,便于了解细节;字体大方,表达清楚,让别人能看清、看懂。
 4)组长不在实验室时,可以交电子版,小组长收集成一个文件(取名规范,便于组长资料储存、整理,例如:solarcell22, 即太阳能电池第22次周报, 相应地每位同学也应有自己的文件统一编号,以便讨论时随时调取);建议这些小组周报名称为:solarcell;photocatalysis;PEC;spectroscopy;chirality;environmental;etc.
 5)对于一些非常有意义、有兴趣的结果,汇报人可以特别提出要求,组长做回应;一些实验中的问题,组长可能做解答;若时间允许,组长可能与大家或个人做交流(或email或电话,或谈话),大部分情况下,组长主要是通过周报掌握大家工作状态(包括工作纪律)和研究进展。
    周报的做法是源于一些同学的建议,尤其是一些高年级同学毕业时的体会,他们认为及时总结数据结果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避免“瞎熊掰苞米”;也是借鉴国际上一些实验室的做法,他们一周一次组会,但我组比较大,不能保证每个小组一周一次组会,所以建议各小组自己在两次组会之间举行一些讨论,但好像未能坚持,故用周报形式强化之。更重要的是锻炼大家养成规范的科学研究的习惯;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及时把每周的工作总结,积累不久即可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当然,光阴似箭,一周时间过得很快,不抓紧就可能什么事情也未做,推广之,5年时间也很快,一晃就过去了,不精打细算,往往浪费了时间,博士论文还完不成,所以周报其实是带一种强制性的措施,一种纪律、既然决定要做,就要希望大家必须遵守。
李灿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40308.html

Ten Tips for Writing a Good Abstract
Never underestimate the importance of the abstract. Often the decision to read a paper and learn more about your research is based solely on how the inform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abstract. The abstract helps you "sell" your paper and it requires time and meticulous preparation. Here we provide ten useful tips to prepare an abstract that summarizes your research and it is pleasant to read.
1. Finish your paper before writing the abstract. An abstract is a comprehensive but brief description of a document that can only be written when the paper is complete.

2. Be accurate. Include only information present in your paper. Adding information that is not contained in the main document gives the impression that the study encompasses more than what you intended.

3. Be brief and clear. Get to the point and avoid using unnecessary jargon or acronyms that require further explanation. If acronyms are necessary, they must be fully explained.

4. Consider your audience. Take into account the audience knowledge of the topic. What it is obvious to you might not be so clear to people not involved in your research.

5. Use keywords from the document. Search your document and identify key terms that provide an idea of the purpose, scope, and methodology of your study and use them in the abstract.

6. State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Briefly describe the problem you are trying to solve and the scope of your work. In other words, state your primary objective and hypothesis.

7. Describe your methods briefly. Include only the information relevant and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your methodology. Leave the details for the methodology section of your paper.

8. Include important results only. Provide a succinct description of your data or observations.

9. Write a brief conclusion. Include a concise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implications and state whether the hypothesis was correct.

10. Revise and keep revising. The most important step when writing an abstract is to revise it continuously. The only way to be clear and provide a complete picture of your study in a short space is by making sure that the appropriate words are incorporated.
李灿
于美国高登会议上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40218.html


蒲慕明:现代社会需要的科学家
出处/作者: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2012 年年会讲话/蒲慕明(摘录自:求是基金会-求是人通信。链接
2012年12月28日,蒲慕明在中科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年会上发表了讲话。讲话以科研灰色地带的诚信为核心内容,涉及到数据分析和表述的灰色地带行为、实验记录的规范及科学竞争等问题,最后蒲教授谈到了科学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以及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而这一问题恰与求是在基金会自身发展探索中思考的问题相契合,并带给我们很深的启发。就像蒲教授在文中所说“能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
科学工作者对社会的责任
科学的目标就是追求真理,而诚信是追求真理的必要条件。这种诚信不单单是黑白分明的诚信,还包括灰色地带的诚信。科学界应最不能容忍各种不诚信行为,包括浮夸、欺骗行为。为什么要特别注意灰色地带的问题?就是因为在灰色地带的不诚信行为,最终将累积而成极端的恶果。再举一例,似是而非地浮夸自己的科技成果或浮夸自己将要获得的成果,不能仅仅看作是获取科研资助时不可避免的公关手段。有位认识干细胞造假事件主角黄禹锡的韩国同行朋友曾经告诉我,大家都知道黄禹锡一向喜欢夸张报导他的成果,大家也都一直容忍他的做法,以为这只是他的个人作风,是为他自己甚至为大家争取科研经费的公关行为。但是黄禹锡从浮夸到实际造假,不过一步之差。我们发表了一篇高档期刊的论文,就向媒体宣称在某领域有重大突破,为治疗某某疾病找到了治疗靶点。这种长期对社会大众的浮夸,已造成社会对科学家信心的下降。科学工作者应是维护社会诚信的主力。如果连科学界都不讲诚信,怎能要求社会大众讲诚信?为建立诚信的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需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是非分明,实事求是,严守诚信的标准。自己讲诚信,再进一步影响别人。
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的贡献
我从事了四十多年的科学研究工作,遇见过海内外各式各样的“科学家”,也看到了海内外科学界的各种现象。我一直在思考中国科学家、在座各位科研工作者将来对世界会有什么贡献?今天在座的同学很多人将来都要出国,有好几位马上就要离去。你们出去学什么?如果出去以后只是学到一套不诚信的做法,学会了不公平的竞争方式,那就不合学科学的初衷了。
1. 比较西方科学家和中国知识份子的传统
谈到中国科学家对科学界可能有的贡献,我想先比较一下西方科学家的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我们现在看到的西方科学家,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个人的科学兴趣和个人的成就,这是西方科学家的传统。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传统的中国知识分子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更常见的是一种忘我精神和对社会的关怀。西方的科学家努力的最高的目标常常就是获得诺贝尔奖,因为那是科学成就的最高体现。但是,科学家对社会的贡献不是只从个人成就来判定的,只顾个人成就甚至有很多负面的影响。我所知的有个别诺贝尔奖得主是在不公平竞争下,甚至于是践踏其他科学家的基础上获奖的。我们的社会并不需要这样的科学家。西方科学家的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似乎是不相容的,社会目前需要的是在追求个人兴趣和成就的西方个人主义之中注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关怀社会的精神。
2. 什么是科学界的大师?
媒体经常会提到“钱学森之问”,最近也有记者在采访时问我,现在中国科学界为什么缺少大师?我们怎样才可以培养出新一代的大师?我反问他,你说的大师是什么样的大师?是个人成就很高,发表高档论文无数,得过国际大奖的科学家?但是我们中国曾经出现过的大师,比如教育界的蔡元培,建筑学的梁思成,气象学的竺可桢等等可不是这样的。以如竺可桢的能力,他完全可以做出世界一流的学术成就,但他却在学术生命最旺盛的时候,奔波中国各地用最简单的仪器设备建设气象站,后来觉得办教育比建气象站重要,就到浙江大学去做校长。像这样的大师们是个人学术成就最高,发表的顶尖论文最多吗?我认为不是。更近一辈的还有数学家华罗庚、力学家钱学森、生理学家张香桐、生化学家王应睐等等,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大师,但不是因为他们个人的学术成就最高,而是因为他们影响了一大批科学家,带领了一批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做出了重要的成果,这才是我们心中大师的标准。他们所做的科学事业的是对社会最有用的,这才是我们社会需要的大师。我想,只有先明白什么样的人算是大师,才有可能培养出我们需要的大师。
3. 什么是科学界的大牛?
除了大师以外,近十年来还出现了“大牛”一词。我经常会听到学生说,“XXX来做报告,他是大牛,一定要去听他的报告”。我每次听到“大牛”这个词,脑海中就会浮现出牛的画面。我脑海中出现的大牛形象有西方斗牛场中那种横冲直撞、伤人为上的公牛(bull),还有我小时候在南方水田里看见的水牛(buffalo),那些在田里举步维艰的拖着耕犁,勤恳耕耘的水牛。我们现在科学界有太多像公牛一样的所谓“大牛”,许多横行霸道的bully,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大牛。我希望各位同学不要去学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横行霸道的公牛,要学“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水牛。
4. 现代社会需要的科学家
现在世界上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 环境问题,健康问题,粮食问题,人口问题等等,都需要科学家去帮助解决。我们现在的社会已经允许有追求个人兴趣和个人成就的科学家,但是我们更需要的是有忘我精神和关怀社会的科学家。我们神经所也是如此,可以允许自由探索,追求个人成就,但是我们更需要在此基础之上,有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界可能对世界科学的贡献,不只是有大批科学家在国际刊物上发表大批论文,得多少个诺贝尔奖,而是能把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忘我精神和社会关怀注入科学界,及早解决世界上各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将是中国科学家对世界科学界独特的贡献。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20130327.html


做科学研究的几条经验教训(经典语录)

1 在科学发现上,第一个做出来的是冠军,第二个做出来的什么都不是;
2 合作研究当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合作;
3 当你追赶人们常说的海潮时,其实海潮已经过了。所以不如追求你的梦想;
4 多学科研究的意思是指你会结交很多有意义的朋友;
5 好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成功,但失败了也有意义;
6 坏的实验设计不一定会失败,可是成功了也没有意义;
7 天上不会掉馅饼,只会掉困难;
8 相信你的研究伙伴,怀疑那些不干活的人;
9 以前成功的实验,不一定到处都能用;
10 学习管理,至少学习管理你冰箱里保存的克隆;
11 学会备份,别等到大火把一切烧光以后才开始啼哭;
12 多看原始文献,少读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向在实验结果里,不在研究综述的“展望”里;
14 结果中的原始数据也有不可信的可能,更何况是讨论;
15 能发一流专业期刊的论文不一定能发Top Journal,反之亦然;
16 实验交给一个可靠的人做,比交给100个不可靠的人做强胜一万倍;
17 对会做的人,监督,对不会做的人,训练;
18 和会想的人,讨论,和会吹的人,Byebye;
19 相信一个人的未来要根据他的能力,相信一个人的能力要根据他的历史;
20 做坏的研究花的精力远远超过做好的研究,做好的研究花的脑力远远超过做臭的研究;
21 靠项目培养自已,靠合作提高自已;
22 易者易为,难者可为(common things should be easy, advanced things should at least be possible);
23 怀疑一切;
24 坚持到底。

外一条:让别人去计算SCI IF,让自已去计算研究对学科的贡献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sub/wen051018.htm


 
优秀论文的五大要素
DJ_King @ 2004-10-04 19:53

一、创新性
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处于转折、发现和革命的时期,像本世纪之初量子论诞生那种充满重大发现的年代;像四十年代未至五十年代初发明晶体管的年代,像五十年代发现DNA双螺旋结构从而开创分子生物学的激动人心的时期,创新是一种科学发现,它必将开创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人类的认识在哲学的高度上产生深远的影响,对于这些科学革命时期的创新,学术界很容易理解和体会它的含义,这不属于本文论述的重点;本文所关心的是处于科学技术平稳的发展时期,由一般科技人员撰写的论文,它的创新性究竟是指什么,请先看一下《Nature》与《Science》的说明。
《Nature》认为创新是科研成果新颖,引人注意(出入意料或令人吃惊),而且该项研究看来在该领域之外具有广泛的意义,无论是报道一项突出的发现,还是某一重要问题的实质性进展的第一手报告,均应使其他领域的科学家感兴趣。 《Science》则认为,创新是指对自然或理论提出新见解,而不是对已有研究结论的再次论证,内容激动人心并富有启发性,具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具体而言,就是说在已沉寂的研究领域提出创新思想,在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或者是将原先彼此分离的研究领域融合在一起。
    读者不难看出,上述要求并不是容易达到的,即使是在这两种刊物上己发表的论文,也并不是都能达到这个要求,如果有10%的论文能达到这个要求也就相当不错了,显然这种要求是办刊人员的奋斗目标和期刊的最高标准,为了比,再来看一看《科学通报》、《中国科学》和《自然科学进展》这三种全国性综合期刊对创新性的要求,它们的要求是共同的。即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和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读者可能己注意到这里对创新性的要求与《Nature》、《Science》的要求不同之处在于没有特别强调论文的内容应能引起科技界广泛的兴趣,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大家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国际科学期刊,《Nature》与《Science》强调这一点是应当的,也是可以实现的,他们可以从众多的来稿中筛选出符合这一要求的论文;而国内期刊需要根据本国科研的实际需要和整个背景情况来慎重地对待这个要求,其实,随着国家科学基金个人申请项目的逐年增多,申请人就可以既根据个人的专长,又根据当前国内外自己所熟悉的科学前沿进展确立科研选题,那么假以时日,这个要求也就不难达到了。但是,需要特别指出的,像《Nature》与《Science》这样著名的国际科学周刊,在全世界也只此两家,我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照搬那些不符合国情的东西,毕竟,意义重大的论文或研究成果一定会引起相关领域科技人员的关注。 笔者认为,一篇论文或一项研究课题规模不一定很大,但研究一定要深入,结果一定要深刻,要能反映研究者独到的见解。这样的论文列入高水平论文想必不会有疑问了。

二、可读性
一篇科学论文的可读性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引起作者的高度重视。可读性是由如下因素决定的:
  1. 研究工作是否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所得结论是否可靠,结果是否深刻和有启发性,如果是阶段性成果,它对后续的研究有什么指导意义,是否是重要发现的前奏。 如果研究工作没有获得阶段性或最终的结果,就不应动手写论文,靠一个平淡的研究工作无论如何是写不出一篇好文章来的,因而也不可能是一篇具有可读性的文章。
2. 作者要对论文进行完整的构思,体现严密的逻辑思维,一项研究课题经过长期努力工作而得到结果时,就应当像艺术家构思一幅作品那样,一丝不苟。精雕细刻,对论文的论述方式,内容的取材,学术思想的解释,研究背景的介绍等等需要反复推敲,仔细斟酌,以期做到论文的结论严谨,内容充实,论述完整,逻辑性强。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论文就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了。
3. 在论述方式上,要作到深入浅出,表达清楚,简练,专业术语准确,前后一致,语言要规范,生动。
4. 文字与插图恰当的配合。国内相当多的论文在利用图、表来生动地阐述学术内容方向还显不足,随着计算机三维可视化方法的普及,论文中采用彩图、立体图的趋势将会增加,这可以避免过多的文字说明,而且效果也比较好。
5. 论文的体例格式。虽然每一期刊都制定了能反映他们自己的风格和特点的体例要求,但大体上,学术期刊有一个共同的体例要求,读者对此并不陌生,不过真正认真照着去做的却不多,作者可能很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学术期刊为什么要提出体例要求?须知这不是可以随意对待的事。体例不仅保证了论文形式上的规范,也保证了内容上的可读性,恰恰就是这一点被许多作者所忽视了。其中,论文的标题,摘要和关键词这三者基本上决定了论文能否被期刊所采纳和能否引起读者的兴趣。进入《科学文献索引》的优秀期刊《Chinese Physics Letters》(中国物理快报)一再申明:本刊特别注重文章的标题,摘要的编写,目的在于提高文章的引用率。标题应该清晰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又能反映与其他文献的区别。关于摘要,首先要求是对文章的主题及其所属的领域和研究对象给予简短的叙述,更重要、更严格的要求是对文章的理论或实验结果、结论以及其他一些有意义的观点给出清晰,明确、较具体的简要的叙述。可见这三者对一篇论文是能产生画龙点睛的效果的。国内有些论文的一个通病是喜欢包罗万象的,大而空的标题,接着又是言过其实,空洞无物的摘要。例如说一次观测就得出一个变化规律;一个算法就解决了一个NP问题,等等,罗列的关键词不能反映论文的中心议题,也不便于检索,这样就使得读者没有兴趣再读下去了,出现这样的结果,何谈论文的可读性?请看一下《Nature》在投稿指南第二条上对可读性是如何解释的:来稿应写得清楚,简练,以便让其他领域的读者和母语为非英语的读者能能够读懂。基本的但又属于专业的术语应作简明解释,但不要说教式的。在投稿之前请从事其他学科研究的同事对最终文稿在清楚易懂方面提供意见往往很有用。《Nature》杂志的编辑常常建议修改并重写论文的摘要和正文的第一段(即引言),并保证文章和图片对非该领域的读者明确、能读懂。这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论文的可读性是何等重要,《Nature》杂志一再申明,论文是否利用最终决定权属于编辑部,凡不符合他们要求的稿件,毋需深入阅读即行退稿,道理很简单,在大量来稿的情形下,编辑不可能花太大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处理一篇可读性很差的稿件。
    谈到可读性,使笔者回想起在数学界流传很广的一件恢事。在本世纪之初,Hilbert由于提出23个数学论题而名声大振,有人问他何谓一个好的数学选题,Hilbert毫不犹豫地回答:清晨与你漫步时,能向你遇到的第一位行人用10分钟时问解释清楚的数学选题。可见简明,清楚、易懂是一篇论文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 当然,《Nature》与《Science》不是专业杂志,他们特别重视论文可读性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专业期刊是否就不必这样认真对待可读性问题呢,事实上,可读性是指读者在读过你的文章之后,能够明了你要说的什么问题,是怎样着手解决的,并不需要读者非得全面理解你的论文的全部内容,因此,专业期刊同样要求论文具有可读性,如果一篇论文由于可读性差而失去很多读者,对于期刊本身而言,负面影响将是严重的。

三.信息量
信息量是源于通信领域而逐渐普及成为大众与媒体频繁使用的一个词,将它与一篇科技论文联系起来,是指在篇幅有限的情况下,论文本身能向读者提供多少有关该论题的信息。笔者在《Chinese Physics Letters》的投稿规范上看到,它是指要尽可能多地给出有关研究的信息,尽可能少地运用investigate(调查),study(研究),discuss (讨论)等词,并举例作了进一步解释,如“The cross section is (6.25±0.02)”就比“The cross section is measured”包含更多的信息量。通俗地讲,读之前或许不知道,或者模糊不消或不确切的知识在读过该文之后不仅获得新知识,还消除了模糊不清或不确切之处,就说明这篇文章包含较多的信息量。简言之,当你读完一篇文章后获得的新知识越多,说明它的信息量就越大。 显然,“多点测量”的信息量要比“6点测量”少得多,前者给出的是模糊的、不确切的信息,而后者则是清楚的、确切的信息。
现在,国内外一些著名期刊对论文的篇幅作了严格限制,这样做的意义何许呢,显然新的学术思想,新的实验,新的发现……等等创新结果是决定论文信息量的关键,但是不可否认,篇幅的严格限制会促使作者想方设法删除那些与文章主题关系不大的或次要的内容,作者面对篇幅的限制,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重新构思论文的框架,选择最重要的素材,采纳最恰当的表述方式并对文字的叙述仔细推敲,这样作的结果,一般来说论文的内容充实了,(信息量上增加了,主题鲜明了,论文的质量也相应地提高了。
四、参考文献
将参考文献列为评价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可能会使读者和作者感到惊奇,甚至产生异议,这并不奇怪。因为笔者认为,参考文献在一篇论文中的地位,以往是被大大忽视了。现在有了《科学文献索引》,就不难理解参考文献在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了,由美国宾州的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 ISI)倡导的按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来评价研究成果的思想就产生了SCI,它除了收录论文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之外,还特意将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全部收录下来,这样就能把一篇论文同其他论文之间有学术意义的联系勾画出来,从而沟通了不同作者群体之间的学术联系,并进一步统计出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即某一期刊在连续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为A,第三年它被引用的次数为B,影响因子IF=B/A,意指该刊两年内所发表的论文在第三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它反映了该期刊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不同刊物上发表文章其难易程度相差可能很大。可见参考文献对计算影响因子和评价论文水平所引起的巨大作用。 当然,有一些非常优秀的论文并不一定刊登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例如Lorenz的“确定性非周期流”;Feigenbaum的“非线性变换的普适测度特性”以及Shannon的“通讯的数学理论”,等等,用IF作为唯一衡量标准显然是不公允的,偏颇的。
    对于作者来说,一项研究工作从选题开始就离不开阅读文献资料,在撰写论文时,一定要将你产生新的学术思想之前最重要的文献列举出来,说明当时的研究所达到的水平;在研究工作开展中,受哪些文献资料的启发,从哪些论文中获得了教益,促进了研究进度,属于这类的文献均应列出,写论文时应对论文涉及的学科内容进行检索,看看是否遗漏了重要的相关文献,有一个感人至深的事例,就是孟德尔(Mendel J.Gr)的豌豆杂交实验,他把从两年实验中总结出的杂交组合法则发表在“自然研究协会”的杂志上,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他去世16年以后,三位有名的生物学家彼此独立地再次发现了他得出的组合法则,他们是荷兰人de Vries、奥地利人Tschermak-Seysengg和德国人Correns,他们同在1900年递交了自己的论文,为慎重起见,又不约而同地各自查找了有关豌豆杂交实验的全部资料和论文,恰巧同时发现孟德尔早于他们30多年就发现了杂交遗传的规律,为了表示对前人的敬仰和尊敬,他们各自在论文中将该规律称作孟德尔定律,如果他们三人轻视论文中的参考文献,那么其后果将会多么今后世人遗憾啊!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总之,一篇论文所代表的研究只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除了自己独立而创新的那一部分内容外,在论文中不必也不可能对涉及到的相关问题逐个详细论述,这时给出有关的参考文献,以说明结论、观点、数据的来源,读者如想深入了解这个问题就可查阅文献,这样一来,文献就成了自己论文的补充和完善,编辑和审稿人将根据论文中开列的文献清单初步判断该论文的水平以及作者对有关学科的背景知识水平,自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判断作者的科学道德,如果不是受文献检索条件的限制,你未能在论文中列出与你的研究密切相关的主要文献,读者、编辑和审稿人可能会看作是一种不良学风,这对你的事业可能会产生严重的损害。
参考文献的选择是一项极为严肃的事,它关系到论文的可信度和作者的声誉,论文的作者对所开列的主要文献均应认真阅读过,并向读者保证论文中某处引用的参考文献的确与该处的内容有关,文献发表的刊物、年代、卷号、标题、页码同样应核实无误,期刊的编辑人员花在这方面的时间和精力是很多的,但许多作者对此却了解甚少,采取了轻慢的态度。
国内学术论文在引用参考文献上存在以下问题:
1、为了省事,转引二手文献,既不核对,自己也没有看过或浏览过,引用是否恰当、准确,一般则很少考虑。
2、只引自己的论文,这既是自负又是无知的表现,读者、编辑和审稿人认为只引作者自己的论文,说明作者的研究课题没有引起同行的关注,不属于热点课题,也不属于前沿课题,同时还认为作者对当前该领域各相关学科的进展不了解,起码很长时间没有查阅文献资料或阅读学术期刊了。对于这类论文国内编辑部一般采取十分宽容的作法,就是退请作者作补充,因为出现这类现象的作者有些还是学术界资深的研究员;国外这类现象很少见,遇上了自然是作退稿处理。
3、阅读的是中文文献,引用的是外文文献。以D.Marr的《Vision》一书为例,该书由于创立了视觉的计算理论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国内很及时翻译出版了中文本,成为从事生物视觉,计算机图像处理,机器人视觉研究的必读之书。遗憾的是,不少作者在中文期刊论文中却引了该书的英文原著,实际情况是,英国原著在全国没有几本,就是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也没有,那么许多读者是从哪里得到原版著作阅读呢,中文版是几位专家历经千辛万苦完成的一本语言流畅、表达准确、可读性很高的译著,当你从中学得了有用的知识后,为什么只引用英文原著,而不引用中文译著呢?
4、引用文献中近三年之内的比例少,这自然和国内外文期刊少,国内读者获得外文期有较大时间滞后有关,随着Internet的发展,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善。 笔者将参考文献作为判断一篇论文质量的标准之一,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作者、读者、编辑同仁以及审稿专家理解和认同。

五、署名与致谢
科技论文的署名是一件极其严肃的事,应按研究工作实际贡献的大小确定署名,论文中的每一位作者均应对其论点,数据和实验结果负责,其中责任作者还应当对读者的质疑有答辩的能力与义务。不恰当的署名既可能失去获得科学奖励的机会,又可能严重损害论文与作者的声誉。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Baltimore于1986年在他本人并不熟悉的、不知道有伪造实验数据的论文上署名,造成了恶劣影响,受到科学界严厉的谴责,论文被宣布撤回,他本人引咎辞职,因此,优秀科技论文的署名反映了作者的科学道德,应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一篇科技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在很多情况下是由一个研究小组完成的,至少包含了课题组的贡献,也包含了作者与同事,同行的学术交流与讨论,甚至向其他专家学者当面的或书面的请教。也包括经费的支持和工作条件的保障,等等,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通过论文对自己的学术思想,研究进展提供过帮助的主要人员表示致谢是完全应当的,特别是在学术上。科学问题方面对自己的研究提供过帮助或得到过启发的人员,一定要向他们致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科学界出现了一次极不公平的诺贝尔奖事件,当时著名的女物理学家莱丝·梅特娜(Lise Meitner)对核裂变做出了重大贡献,由于出身犹太民族受到迫害离开德国后,她曾通过大量书信促进(实际上也指导了)奥托·哈恩(Otto Hahm)进行实验工作,遗憾的是哈恩为了独得诺贝尔奖,未能向评委会提供这些内情,既未在论文中署上梅特娜的名字,也未向她致谢,终于将梅特娜排斥于诺贝尔奖,之外,使科学界感到极大的震动,哈恩的品行将永远受到谴责。 论文的作者千万不要轻视致谢这件事,把它看成是可有可无的事,自己论文公开发表后,就用书面形式记载了你的和科研成果,同时上记下了你的科研道德,像哈恩那样的事,无论它的档次多高,还是不出现为好。
    以上五个要素,是一篇优秀科技论文必须具备的,至少是应当努力去实现的目标。编辑、审稿人实际上是与作者一起为实现这一目标在不懈地工作着,关键当然还是作者自己。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youxiulunwen.htm

 
    特此建议大家抽空阅读朱清时院士的这篇演讲稿。朱先生结合个人的亲身经历,就一个人的学习,工作,成长,科学的好奇心和创新能力诸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看法,读来颇有感染力,深受教育和鼓舞,希望大家从中获益。
    朱清时院士曾在我所工作,他在分子光谱领域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后任科大校长,致力于教育事业,经常发表新的教育理念,在国内教育界产生重要影响。
                                  李 灿 
                                    2004.3.28
                                       

如何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朱清时 院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同学们早上好!在座的很多同学是去年刚入学的。我首先代表学校衷心欢迎这些新同学!这个欢迎词已经 说的太晚了一些,这个报告去年就该做,但由于我们学校换届等各方面原因没有做,推迟至现在才做。 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三十年,第一个三十年是从出生到30岁,在座的同学基本上都处于这个年龄段,这个是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人开始认识社会,认识自然界,为今后的事业打基础。第二个三十年从30岁到60岁,是一个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时候,是他从事一生主要事业的时候。第三个三十年是从60岁开始,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够把第三个三十年过完,在第三个三十年中的人,精力不行了,但是他们对社会对自然界的了解很丰富了,所以,最适合当教师。

我担任学校的行政领导职务之后就离开了教学科研的第一线。在离开教学科研第一线之后,我觉得我还有一些东西可以帮助同学们成长,那就是从我的阅历中了解到的,一个人特别是从事理工科工作的人,如何才能成才。因为很少有人像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这么多的事情。我1963年进中国科大近代物理系读书,19666月份开始文化大革命,停课。1968年,分配到青海去当了一名工人,真正的工人,是铸造工。后来又当采购员、计划员。到1974年底才调到了青海盐湖研究所,从事科学研究,从那以后,从实习研究员一步一步地做起,到国外很多机构工作过。所以我自己觉得像我这样的人,在科学上的成就是一般的,但是我们对如何在科学事业上成才的了解,比很多科学成就远大于我们的人可能更多。所以,我应该把自己从阅历中了解到的年轻学生怎么做才能够成才告诉大家,使大家在进入大学生活的时候就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不要到了几十年以后认识清晰了,但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这样也许能够帮助在座的同学们,使 你们中间有比较多的人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今后在科学技术的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功,所以,我每年都给同学们讲一次,今年我要讲的跟过去几次讲的不同,换了一个角度,谈谈我从亲身阅历中感受到的一个人如何做才能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有人常说过,一个人到了60岁才知道自己无知。我以前看到这句话,总觉得是这些人谦虚的话,现在我已经接近60了,才感受到这句话确实说得不错。因为,在这几十年的工作和学习中,越学越知道宇宙很大,世界上的事务非常复杂,一个人的一生太短;越学越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和人生方面知道的太少,甚至对自己都了解得太少。现在才理解人到六十才知道什么叫无知。我很想把我的感受告诉大家。一个人越早理解这一点,就越能虚心学习,进步就越快,成就会越大。
今天我想讲一个人怎么做才能够使自己的创新能力最大化。我从1957年上初中算起到现在, 认识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初中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然后在国外工作的同事,同事中有 很多人是研究生和博士后,还有现在一起工作的这些同事。现在回头一看,发现他们中间有很多在学校念书都很好的人,在毕业后独立工作的时候,往往比预期做得差,反而有一些在学校大家都觉得他学得不太好的人,在以后工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创造性。原因何在呢?我经过了这几十年才算认识得清楚一点,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一些弊病,在这个教育体系中间,表现为优秀学生的人,并不一定就是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并不一定在今后的工作中间能够取得重要的成绩。
1 组成创新能力的要素和现行教育体系的问题
首先,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他的智力,包括通常我们所说的知 识和能力。知识学得越多、学得越活,这个人的创新能力可能就越强。所谓能力就是理解力,记忆力和想象力等,这些构成创新能力的第一方面,就是一个人的智力。智力超群的人创新能力可能比较强,但是也不一定。创新能力还有第二方面,就是这个人在面对复杂的局面时,是否能够迅速地抓住要害,找得出办法来,这是一种能力,目前的学校教育都忽视了这种能力,没有关注去培养它,甚至很少有人提它。这种能力还包括在复杂的工作中,善于发现机遇并抓住机遇的能力。人的创新能力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如果这样理解的话就会全面一些。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都熟悉三国演义上的诸葛亮的故事。诸葛亮的中青年时代,在出山之前,是在南阳卧龙岗隐居。那个时候他就有非凡的智力,即他第一方面的素质很强,很聪明,知识也很渊博。何以见得?大家都知道刘备去看他时,他的《隆中对》,现在已是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一篇经典文章。这个《隆中对》说明他有非常高的智力,知识丰富,非常聪明。但是如果他没有遇到刘备,即使遇到刘备,但是他没有意识到这是机遇,没有去抓住机遇的话,那么就不会有三国演义以后的那些故事,就不会有中国历史上那一段精彩的历史。这段历史被我们一直传颂至今。诸葛亮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创造性的人才第一要有很好的智力,包括知识和他的各种能力,就要求他本人的智力要高,而且勤奋学习。第二就是要有发现机遇,抓住机遇的能力,这后一方面是过去强调得比较少的。

现在的教育体系有什么弊病呢?这弊病就是片面性。片面性是在什么地方呢,现在的教育体系只重视了学生的知识积累,以及培养他们分析和推理的能力。往往大家在学校受到的教育是灌输式的,传授很多知识,但培养分析和推理能力比较薄弱。这两方面毫无疑问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还远远不够,还有很多其它素质,这些素质比如刚才我说的创新人才的第二方面的素质: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我发现有些学生,他们在学校的时候成绩很好,但是在工作的时候一遇到问题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做的研究往往就是老师教他做的,一直做下去,甚至做一辈子。要不然就一筹莫展,只会去模仿别人或者文献上做的事情,很难去做出开创性的事情。即使做开创性的事情他 也很难找对方向,往往做些异想天开不可能做成的事情,这就是为什么年轻的学生毕业以后,在科学技术上往往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他们在面对复杂的问题时缺乏能力去发现关键所在,去发现机遇并且抓住机遇。这是我们现在教育制度的弊病造成的。
在座的同学会想,你现在已经在学校做校长了,你不能把这些弊病改掉吗?我在过去五年努力想在学校推行教学改革,就是想做这些事,但是这种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学校就能做到的,要全国的学校统一来做才能做好。而且不是少数几个人想做就能做到的,而是要全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都配合才能做好的,所以这个改革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我相信中国的教育,有一天一定能够改革好。但是,这个路程不是几年,甚至不是十几年能够做到的。现在我希望同学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教育体系现存的弊病,能够自觉地想办法弥补它的不足,使得你们能够在我们的教育体系没有改革好之前,照样能够成为创新人才。
举个例子来说明我们学校教育体系的问题,大家今后可能都会遇到,所以我先说,你们遇到之后就知道了,其实学校已经知道这个问题。两年前,我们主动请国外的一些专家来评审我们的一个学院,评审的时候学生提意见说,课程安排不恰当。新生一入学就上物理实验课,上试验课的时候才发现好多理论知识都还没有学到,所以,上试验课并不懂实验在干什么。学生提了这个问题,我们就问教务处负责人是不是这样,教务处负责人回答说,的确是事实,为什么呢?教务处解释:大学一年级的物理课程很不好安排。因为物理课往往从力学开始,但是要讲力学,必须先讲微积分和高等数学,要先讲高等数学,必须先讲实数理论和极限论,从极限论开始讲,讲完高等数学至少需要一个学期,这个时候才能开始讲力学,才能够讲普通物理。那么,头一学期怎么办呢,在讲高等数学期间物理课没有办法安排,只好把实验课安排过来,因为实验课毕竟不需要数学基础。这个回答我们理解。这件事情不是说教务处把事做错了。他 们没错,他们是在精心安排课程。这件事只说明我们的教育思想有一个重大的特点,即我们现在的教育思想是知识传输型的,着重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知识,非常讲究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所以就有刚才的那个问题,没有实数理论和极限论就不可能讲微积分,没有微积分就不可能讲力学,没有力学就不可能讲到后面的普通物理,这就是知识的连贯性和完整性。这样的教学思想是从孔夫子时代一直传下来的,就是着重基础一步一步的往上堆。这种教学体系有个最大的优点:学生的知识是系统的,完备的,知识也比较多。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有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学生的创新能力被忽略了,创新能力的培养被挤掉了。所以,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知识很丰富但是创新能力不强。 西方国家在20世纪上半期也有与我们刚才说的教育体系相同的弊病,从爱因斯坦在他的回忆录中间所说的一段话中能反映出来。爱因斯坦是全世界公认的最有创新能力的科学家,他在19553月去世之前,是这样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上大学是在苏黎世工业大学,现在仍然是非常有名的ETH。值得注意的是,他第一年考苏黎世工业大学没有考上,第二年才考上的。所以,大家不要歧视那些高考落榜生,其实现在的考试体系,往往考上的不一定就有很强的创新能力,而有很强创新能力的不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学,甚至不一定能考上大学。我们来看看爱因斯坦是怎么回忆他的大学生活的,他说一进到大学之后很快发现,他能成为一个有中等成绩的学生,就该心满意足了。要做一个好学生,必须有能力去很轻快的理解所学习的东西,要心甘情愿的把精力完全集中于人们所教给你的那些东西上,要遵守纪律,把课堂上讲解的东西笔记下来,然后自觉地做好作业。遗憾的是,他发现这一切特征,正是他最为欠缺的,对于像他这样爱好沉思的人来说,大学教育并不总是有益的,无论多好的食物,强迫你吃下去,总有一天会把胃口或肚子搞坏的,纯真的好奇心的火花会渐渐地熄灭。爱因斯坦这段话生动地说明了,西方国家在20世纪初期的教育跟中国现在的教育一样,也是灌输式的,弊病相同,弊病就在于对爱因斯坦这种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来说,填鸭式教育是个灾难,他的肚子是要吃坏的。所以说,他不可能成为一个好学生,他也不可能第一次考试就被录取。
西方科技发达的国家,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这种学校,比我们早一个世纪开始教改,从20世纪初就开始教学改革,改革成的教学方法跟我们现在的教学体系不一样了。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体验到的这种教学体系是这样的:学生可以注册比如化学系选择物理化学专业,这是我在那里所在的地方。课程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物理化学专业的几门必修课,不多四五门,至少热力学你必须学,物理化学必须学,结构化学必须学,然后其它课你任选,只要把学分学够就行。每个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爱好或自己的特征特点去个性化地选课程。如果这个学生像我,可能去选文学史,然后去专门看世界最优秀的古典文学;还有一些学生选电影史,麻省理工学院有一个非常好的图书馆,存了很多电影胶片,你可以任意调一个出来看;你也可以选生物学,选财经,选法律,..,总之,你自选的课程你完全可以个性化选择。如果你是二年级同学,你可以跟高年级一起上课,也可以跟低年级一起上,同一门课你可以先上也可以后上,学生这样选课最大的弊病是什么呢?这个学生的知识没有系统性,他有的时候可能选了一门课,比如他选了催化课,但是表面化学他没有学过,物质结构没有学过,那么催化有好多基础知识他都没有,怎么办呢?麻省理工学院的教学方法恰好就是靠这种知识上的跳跃式,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如果你选的课程中有好多基础知识你没有,就强迫你赶快自学,把你需要的基础知识补上。如果你不理解,你可以问老师和同学,反正你要一直到理解,一直到能把你现在选的课上下去,考及格为止。这样就逼着学生不能不去学习自学,学会自学,而且允许学生按照他的兴趣,按照他的爱好,按照给自己树的目标去选课,去克服他遇到的困难,这就是“跳跃式”的学习。这种学习方法,比较容易锻炼一个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就像“穷人家的孩子会当家”一样。家里没钱,父母没权,想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去争取。这种孩子一般都会有较强的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尽管也许知识面不如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宽。
我本人就经历了这个跳跃式学习阶段。这是时代给我造成的,我在大学学核物理,毕业后 到工厂当工人,然后到盐湖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激光在1962年诞生,但我们大学的时候没有人讲过。一下子要开始研究激光分离同位素,所有基础知识都要从头学,但好在我数理化学得好,学这些知识还比较容易。1979年到美国之后,就要到实验室做研究了。因为中国过去没有改革开放,我们的试验设备跟国外的设备完全不一样,连电源插座都不一样,所有的测量仪器不一样,试验的理论方法和设备也不一样。所以我面临非常巨大的一个鸿沟要跳过去,这个鸿沟比美国学生选课遇到的还要大,这个时候我只有两条路:一个就是乖乖地承认你不行,转成学生,然后去选美国大学生的课,这样走比较轻松但是至少要花好几年时间,才能把这些课上完,然后才能开始研究;第二就是我走的这条路,就是硬着头皮去跳这个鸿沟。怎么跳呢,仪器不懂就把它的说明书全部找来,一本本地去看,看说明书是辅助的,主要的是看我的同事, 美国的研究生,他们做实验的时候是怎么操作这些仪器的,把他们操作的每一个步骤都记下来,我现在还保存着我在美国圣巴巴拉加州大学的笔记本,每一台仪器我都把它的控制面板画在上面,每个按钮是干什么的?每一次调的时候要走几个步骤?等等,只要有不懂的,我就去问这些学生,然后赶快把它记下来,因为你要问多了人家就烦了。就用这个方法一步一步地把自己没有的知识都补起来。
现在我觉得我补这些基础是在补一种训练,把我自己在国内受的这种循序渐进的教育,改 变成适应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美国式的跳跃式的教育比较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但是要从循序渐进的到跳跃式的,中间的变化很大,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会有很长时间过渡。两种教育方法都各有优点,循序渐进的教育有利于使学生有完备丰富的知识。跳跃式的教育往往学生的知识并不完备,并不丰富,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强。这两者要结合起来才行。我去过的大学,像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麻省理工学院等,这几个学校,都是顶尖的研究型大学,它培养的学生是搞科研的,所以着重培养创新能力。美国的社区学院是美国最大规模最大量的学校,它培养的学生就不讲跳跃式,它就讲循序渐进,因为对于这些学生,就是希望他们知识多一点,知识完整、系统一点,所以两种教育体系都有利弊,因为今天我着重讲创新能力,所以我就只讲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这种研究型大学的教育体系。
2、人的智力有多种类型。
现在我开始讲培养创新能力需要重视的问题。 首要问题就是观念要改变,要认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多种类型,现在我们一说到创新能力,很多人马上就想到科学家、工程师,最多再加上作家、演员、运动员。他们没有想到人的智力其实远远比这个广。特别是现在说到创新能力往往跟在校成绩好坏挂上钩,大家千万不要忘了,在校的成绩好坏只是能力的一个方面,而且往往是很窄的方面。当你到社会上之后你会发现,光是在校成绩好远远不够用。我知道很多科大毕业生在社会上的状况,有一个学生是我们学校成人教育毕业的,当时在黄山办的成教班毕业的,现在事业做得很大,很出色。他的成就、创造性已经超过好多我们正规本科的高才生了,所以在校成绩只是你一生中间一个重要的方面,但不是决定性的。在今后生活中间你会发现还有好多好多你在学校里闻所未闻的东西,而那些东西往往可能会决定你一生事业的成功与否。人的智力有几种类型。第一种是分析推理的智力。爱因斯坦是此方面的最高代表。一般来说,哲学家、数学家、科学家最擅长的就是使用抽象的符号并用形式逻辑推理来工作,在这方面的智力很高。这种智力是我们现在学校教育主要培养的,就是逻辑推理、分析推理的智力,这个我不多讲。
第二种智力是语言智力。是指那种善于运用语言思考和表达问题的人,例如小说家、诗人都是语言智力很高的。这里我想就这点多讲一点。我们现在的大学生,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往往忽视语言智力,所以我经常看到学生的博士论文,大多数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够。只有少数很好,写出来基本上不用改就成了。语言智力关键在什么地方呢?关键在于你是不是能够很简洁地用很准确、到位、生动的词汇把一个复杂的事情表达清楚。我在初中时代很喜欢文学,现在回想起来,当时是悟到了一些语言智力的重要性。这是从柳宗元的一首诗开始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用20个字给人画出一幅非常生动的图画,而且有一种很强的让人向往的意境。这时我发现,原来语言有种特别的魅力。有好多人,包括老师,喋喋不休的说半天,我都抓不住要领,不知道他在讲什么,自己听得很不耐烦,但柳宗元这首诗,仅仅二十个字就很强烈的就把人的兴趣吸引过去了,所以我意识到好的语言有很大魅力。
随后这几十年我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语言智力不亚于分析推理的能力,这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有好多人,没有下过功夫,所以他的语言能力不强。他写出的东西,自己觉得写得很到位了,但是别人一看就觉得摸不清头绪,不知道他要说些什么。这种人不会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不善于用简单生动准确的词汇把一个复杂的事情一下子刻画出来。我一生能够在科学上有一点成绩,从中学就开始意识到的语言智力,和对诗歌和优美文章的爱好给我打下的基础,起了很大作用。 记得我一生中第一场学术报告也是最关键的学术报告是在1975年作的。那个时候我刚调到青海盐湖研究所,做激光分离同位素。当时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全国都瘫痪,但是胡耀邦等人在管科学院,他们都是些实干家,想在科学院组织一些重大项目去跟踪追赶国际上的科技发展新动向,其中之一就是激光分离同位素。这个项目立项之后,除了青海盐湖研究所,没有任何研究所去承担这个项目。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科学院最大的研究基地,北京的、上海的,在文革中还乱得一塌糊涂,都瘫痪了,大连的、长春的也都瘫痪了,那时的骨干研究员,都还在农村,根本就没有办法承担。青海盐湖所把这个项目拿去了,然后从分配到青海的大学生工人中间去选人才。我意识到这是个机遇,就去自己报名,被选上了。刚去不久就接到通知,19754月份在长春吉林宾馆召开激光分离同位素的方案论证会,让盐湖所准备到论证会上讲方案。科学院组织了全国有关的专家去听,其中我记得最清楚的是,长春应化所的吴学周老先生,他是1955年的学部委员,是中国光谱学界最老的前辈。在我们这些学生听来,这个名字如雷贯耳。盐湖所赶快准备方案,那个时候本轮不到我来设计方案,因为我是刚调去的大学生,在我前面 有好几代前辈。主持这个项目的是1958年大学毕业的,但他是学无机化学的,还有好多资格比我老的,他们都试着首先写文献综述,然后再提方案设想,好几个人试了都觉得不行,写不出来。室主任开始让我整理资料,后来就说你赶快写个稿子吧,我就开始写稿子。那是我第一次写这么重要的文章,当时我没有意识到。由于我有中学开始训练出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虽是第一次写,但大家一看就发现表达很清楚,决定就用我写的这个稿子。到长春开会去两个人,我们的主任去做报告,因为是我写的稿子,他也把我带去。我们去了住在吉林宾馆。主任花了一天时间背讲稿,到晚上散步的时候对我说,还是不行,明天你讲算了。他1958年毕业的,下面坐的是吴学周这样的学部委员,他讲一个自己还没有搞懂的东西,确实有些害怕,所以他最后决定不讲,让我去讲。那是我一生中做的第一个重大学术报告,而且是很重要的。一上台觉得紧张了一下,但很快我就进入到了意境,我自认为讲得不错,因为讲完之后吴学周老先生走上来和我握手,夸我讲的很好。那个时候我还是研究实习员,和老先生相差很多。这说明语言智力对一个理工科人的重要。因为即使你再聪明,你再有能力,你做的工作再好,但如果表达不清楚,不能被社会接受,不能被学术界接受,也等于零。
第三,音乐智力我就不多说了,有很多人实际上使用旋律在思考,比如说莫扎特,贝多芬,不知道为什么音乐界在他们去世后就再也没有出过超过他们的人了,不知道是环境变了还是现在的人浮躁,莫扎特、贝多芬、肖邦这些人,现在就没有超过他们的人。贝多芬活的年龄大一点,肖邦和莫扎特活的寿命都不长,尤其是肖邦,这种人是用旋律在思考问题,他有感情要表达,脑子里就冒出旋律,不象我们有什么想法,脑袋里冒出的是中文。当我到美国去时间长了之后,体会到英语要学好,你一定要练到这种程度,就是一有什么事情脑袋里头滚的是英文,这时候你英语就学好了。第四种智力是形象思维的能力,像画家这些人。 第五是肢体运动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演员、运动员,我特别要说的就是高级技工,技术员,他们的手特别巧。回首我的经历我发现确实手巧的高级技工或技术员是一种智力,一种财富。我遇到的几个手非常巧的技术员在实验室里做工作,是搞科研的人不可替代的。当时我刚在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和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做研究的时候都要用激光,那时激光很复杂,调节起来很困难,我花半天时间弄的满头大汗也不一定能调好,但那个技术员很沉着,同样的事情他手就很巧,花个一二十分钟保证干好,而且很有信心。所以我佩服他们。现在我们教育体系中间最薄弱的,就是动手能力特别强的人太少,动手能力也是一种智力,一种创新能力。这不光是我们学校,是中国整个教育体系中间被忽略的一个环节。 第六种就是认识自己的智力。有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认识自己,他往往都是光看别人的缺点,就是不正视自己。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这是一种能力。
第七,还有一种智力就是与人相处的智力,就是人际关系智力,具有这种智力的人很容易了解其他的人,善于与人共处,并且善于影响和激发别人的能力,这种人在我们现在社会上长期被忽视了,体现在我们学校,就是我们学校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显得有些苍白无力,为什么,就在于大家没有重视这种能力。要去做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人啊,需要很强的人际关系能力,很善于去认识别人,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共事,并且善于影响别人和激发别人。现在的思想工作和道德品质教育往往就是把上级文件拿来往下贯彻,缺乏创造性,没有认识到这也是一种智力。
最后一种是直觉能力。直觉和洞察力我后面要讲,这里就不多讲了。
刚才我说的主要是要大家意识到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是多种多样的,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有可能讨论创新人才。如果我们把创新人才定义得片面,很狭窄,就会误导大家。现在一般说智力大家都指刚才讲的第一类,分析推理这种能力,这种能力,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决不是全部的智力,特别是现在把智力片面理解为就是成绩好、考高分,这就过分片面了。刚才我一再说,学校中间成绩好、考高分是件好事,但在工作中是远远不够。工作以后,很多人就把智力看成科学上、技术上做出发明发现,或者是发表好的论文,得到专利获得成果奖,认为这就是智力高。这些,毫无疑问就是最重要的智力之一,但是决不是全部的智力。以上这些片面的认识,造成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间的若干薄弱环节,或者叫做若干误区,这个不光是在我们学校要重视,要多讲。完善的教育体系要重视发展具有各种智力的人才。
比如现在我们中国各行各业中最缺的高级技工,这种人我们已经凤毛麟角了。因为我们社会长期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大量的高级技工,任何工厂都运转不好,学校也运转不好,实验室也运转不好。我们学校过去几年做出的一个努力就是建公共实验平台。公共实验平台的关键就是需要一批动手能力特别强的高级技工技术员去主持这些服务体系,现在要找这样的人太难了!以前我们学校有一些这样人,老了,退休了,为什么,是因为这二三十年来社会上忽视了这种人的重要性,这种智力,实际上是创新能力中间的一种。他能够把别人动手做不出来的东西很巧妙地做好,这就是一种创造性。 以下集中说第一类狭义的创新人才,就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他们只是创新人才中间的一种,不要把创新人才等同于这些人才。但是,由于我的经验阅历,我了解得比较多得是科学上的创新人才。所以下边我就集中只讲这种狭义的,科学技术上的创新人才,而且由于时间限制,只讲部分容易被忽略的智力。
3、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要具备上述第六种:认识自己的智力,进而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大家可能没有想到,人生中往往有些很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非常之难。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这件事太简单、太本能,所以往往被人忽略。我从1963年上大学,今年已经40多年了,现在我才明白,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是高效地从事任何工作的前提, 因此我在这儿先谈谈它,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进科大以后都自觉地、下意识地去认识自己,学会使自己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我们这一代人认识到这一点,经过是曲折的。记得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当时的格言是“天才出于勤奋,聪明在于积累”。这句话是不错的,本义应该是:一个科学家对基础知识下的功夫
很深,像一个老工人他对他的机器很熟练一样。老工人把零件装成机器很熟练,就在于他们勤学苦练。如果一个科学家像老工人对机器零件一样熟悉自己的基础知识,那么这些科学家要得出新定理,做出新实验,就很容易了。在别人看来,这个科学家就是天才,很聪明。而这就是勤奋和积累的结果。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只要勤奋就能取得成功。
现在我认识到,勤奋要有效,有个前提,就是要能集中注意力。所以希望同学们,在学校学习的时候,勤奋一定要以集中注意力为前提。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创造性劳动,包括现在的学习,注意力集中的程度,都决定着你学习的好坏和你做创造性工作的好坏。科学史上最有创造性的这些人,往往都是特别能集中注意力的。在我中学时代很崇拜牛顿,牛顿有个故事,早上起来煮鸡蛋,煮完鸡蛋想拿来吃时,一看是个怀表!这件事说明什么?说明牛顿思考时注意力很集中,以至于把怀表当成鸡蛋煮了都没有发现。另外一个例子就是爱因斯坦的,爱因斯坦去世以后他的一个老同事叫奥托弗利希,他写了一篇回忆录回忆他。他说大家都说爱因斯坦是天才,但不知道原因在什么地方。他跟爱因斯坦共事了几十年,觉得爱因斯坦的天才表现在特别能集中注意力。奥托弗利希确信这是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爱因斯坦可以连续数小时,而我们大多数人一次只能几秒钟地完全集中注意力。这清楚地揭示出了优秀科学家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集中注意力是勤奋的前提,希望同学们尽早自觉地体验并学会集中注意力。在集中注意力的前提下勤奋,不能集中注意力的勤奋是起不了好作用的,不仅效果差,而且会把身体搞坏。那么一个人要怎么做才能集中注意力呢?这里我想跟大家介绍个人体会,供大家参考。一个人能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有生理因素,也有心理因素。先谈谈生理因素。生理因素有先天有后天,先天的因素举个例子,也是爱因斯坦。关于爱因斯坦的传说很多,说爱因斯坦小时候不爱说话,有人说他五岁了才说话,但说的第一句话就让他的父母很吃惊。这些说法表明他从小就很善于集中注意力。现在我已经在科研教育战线上工作了几十年,所以我看学生看小孩,首先就是看他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有些小孩很小的时候就能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这种小孩往往长大后在他的学习和工作上都可能做得比较好。我举个简单例子,1997年我到重庆去做招生宣传,和一个重点中学的学生座谈时,我发现一个小女孩在我讲的时候注意力很集中。我觉得这是个好学生,就找到她询问情况,她说她是模拟考试重庆市第一名,要保送北大。我问她喜欢学什么?她就说她喜欢学生物,我告诉她我们学校结构分子生物学很强,动员她到科大来 (那次北大校长没有去) ,她说她要问她父母。晚上十二点,她的父母到渝州宾馆来看我,问我科大究竟怎么样,北大怎么样,我当然不能说北大不好了,我告诉他们科大好在什么地方,她父母肯定很信任我,就决定把她送科大。现在她已经在美国读博士了,我希望她以后再回科大工作。 她临走时我问她:“你觉得怎么样?你在科大读本科后不后悔?”她说不后悔,一到科大来就不后悔。这个例子说明,看一个人能不能集中注意力,最容易看出来这个人是否有做深入的、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再说后天的因素。后天因素第一点是要保证脑部供血充足。现在我体会到,脑部供血充足的时候是我注意力最容易集中,思考最深入的时候。为了使脑部供血充足,第一要充分休息,不要在精神不好,脑部供血不充足的时候还去开夜车,不要让脑部过分疲劳。我在中学时代比较好地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高二、高三时全班很多人在崇尚刻苦读书、拼命努力的时候,我却是感觉困了,就去睡觉,而只要我睡好了,学习效果就会非常之好。现在也是这样。现在只要困了我尽量睡觉,尽量少开夜车。因为疲倦了脑部供血不充足时,就不太容易集中注 意力。我给大家说一个我个人的私事。我因为颈椎增生,脑部供血不足,医生给我买了个吸氧机放在那儿。我有时候工作很疲倦,到下午脑部供血不充足时就很烦躁,什么事都做不下去,精力根本集中不起来,吸一会氧就好了。所以我很清楚脑部供氧充足是集中注意力的后天因素,我并不是鼓励大家都去吸氧,只是像我这年纪颈椎有病没办法。就像聂卫平下围棋,他没办法要吸氧一样。吸氧是有依赖性的,一旦吸氧之后就容易造成依赖性,年轻人千万不要轻易吸氧,不要让身体有依赖性。年轻人有个好方法,使你脑部供血充足,除了休息之外就是运动。运动也是我的亲身体会,我这个人很少运动。我年轻时唯一的爱好就是游泳,在四川年少的时候周围河流溪水都很清,我们随便找条河,找条小溪就可以游泳,现在回去一看那儿都是臭水沟了,谁都不敢在那游泳了。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我们的第一任校长郭沫若,用他的稿费为我们学生修了个游泳池,我们就在校园里享受游泳,不然要走很远的路到运河去游泳。游泳是我唯一的体育爱好,后来工作以后就没有体育爱好了。所以最近我才发现不行了,因为我已经到了这个年龄了,特别是这两年突然有点发胖了。开始想运动,但一直下不了决心。跑步有好多因素,在操场里跑步碰到石头,或路不平容易摔跤,后来一再被人劝说买了个跑步机。想起来这也是个讽刺,二十年前我到美国去的时候,那些美国人锻炼身体是花高价买俱乐部的票到健身房去健身。我想他们是有钱没处花了,锻炼还不简单吗?在房间里俯卧撑,到外面去跑,你跑个马拉松都行,那时候想美国人真傻,现在我也终于走上这条路了。买了一个健身跑步机,上跑步机一跑就不可终止,现在我每天都要跑。为什么呢?跑步机在房间里,环境单一,我可以闭着眼睛匀速的跑, 完全凭自己的感觉慢慢加速,跑得你身体很舒服,也不要使自己很累,不要咬着牙跑。开始慢慢加速,身体很舒服,一直到浑身大汗,大汗淋漓。然后,洗个澡,这时候睡觉睡得很好。我现在的精力比过去集中得多了,现在颈椎病毛病也不突出了,那个吸氧机放在那很久不用了, 所以我的体会就是:运动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式,良性循环,使你的脑部供血充足。
另外一点,每个人的生理特点都不一样,大家都应该努力地、自觉地去经过实践认识自己生理的特点,找出自己最佳工作状态并使自己达到最佳工作状态。关于集中注意力,我再讲饮食习惯。每个人都应该知道最适合自己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我想年轻人还远远没有这个经验,没有想到这一步的,希望你们早点体会和想到这一步。举个简单例子,我年轻时在工厂当工人,当工人必不可少就是喝酒,那些工厂的师傅看你够不够意思就是与他喝酒时痛不痛快。我们到工厂就开始学喝酒。后来我渐渐体会到喝酒有两面性,一方面在年轻时代适度地喝,酒精使人兴奋之后,写文章、写诗这些东西容易做好,叫“李白斗酒诗百篇”。但是时间长了,现在我开始戒酒了,因为像我这样从事脑力劳动的人,酒精对大脑有影响,喝了酒之后,大脑要集中就很困难了,你要思考那种很深入的问题,就很难了。所以一个人要致力于集中注意力,培养自己创新能力,在科学研究创造发明上,那么酒精是使你大脑丧失能力的一个因素,所以希望大 家要有节制。希望大家珍惜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能力。
另外一个方面: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因为这几年我一直在关注绿色化学。现在的人由于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血液中的铅含量都比较高,铅含量高对大脑有影响,使注意力缺失,小孩就容易产生多动症,所以环境污染是使得很多人丧失集中注意能力的罪魁祸首。现在我们大力呼吁保护环境,大力呼吁采用无铅汽油,这是其中一个原因。我记得我在1979年到美国的时候,那时中国国内汽车还非常罕见的,所以铅中毒很少。美国相反,她整个国家都是汽车。特别我在麻省理工学院读博士的时候,那是个大城市,车水马龙,汽车很多。美国在70年代铅中毒的很多,所以那时我到美国去,觉得美国有很多年轻人像痴呆一样,现在才渐渐知道,美国自己的文献也开始报道这种事,就是70年代以前美国还没有重视铅中毒,那里铅中毒的小孩很多,这样的小孩智力就比较衰竭,注意力缺失,那么现在美国特别重视环境,特别重视含铅汽油问题,现在很多城市根本就不能用含铅汽油,可能整个美国都不能用含铅汽油了。所以我们要重视环境对人的影响,这点是取决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国家要重视,我们学校也有责任给学生提供足够好的环境。
集中注意力的另一个关键是心理因素。心理因素比较复杂。现在的学生比较容易浮躁,现 在的商业化和市场经济带来的一个后遗症就是容易使年轻人浮躁。像“宁静致远”这种意境在现在青年这一代中间已经很少有了。那么我希望在我们学校能够有这样一种气氛,就是大家在心理上都要静下心来,不要让外界环境扰动你的心理,让你心理失去平衡。如果想快速的发财,经商。心理失去平衡,静不下心来,这样的人就谈不上科技上的创新能力了。总之,希望大家重视,你要想成为一个创新人才,首先应该学会根据自己的生理特点,找到自己最佳的生活方式,使得自己的生理状态处在最佳状态。
4、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培养创新能力的一个关键是要珍惜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因为人类的整个科学技术史上的重大的科学发现说到底都是被好奇心所推动的。当然除了好奇心,还有另外一个因素:社会需求。好奇心毫无疑问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兴趣。我们知道居里夫人就是因为好奇心,使得她这样一个很清秀的女孩子,选择了像马路工人熬沥青一样的工作,去提炼放射性元素,其动力就在于她的好奇心,她很想知道沥青铀矿里有什么东西,为什么它能产生放射性,这个好奇心使她整整四年像马路工人那样去干活,才提炼出了镭和钋,才使得人类进入了放射性时代。爱因斯坦就更具有好奇心了。我希望大家珍惜和培养好奇心和兴趣。 为什么要讲这点呢?因为我们的教育体系不能使同学们学到这些东西。现在学生的学习往往不是被好奇心驱动了,而是被考试这类利益东西导向了。在几年前,我有一次跟一些人谈现代教育体系的弊病,有个记者听了我的话很感慨,说他的儿子两三岁时可爱得不得了,上托儿所时好奇心很强,到五六岁的时候好奇心还很足,什么东西都想问,上小学就开始发现矛盾了,小学二、三年级班主任总告状,就说你儿子上课不听老师讲,问一些莫名其妙的问题。然后家长只好对他的儿子说你上课不要乱问问题,老师讲什么,你就听什么,就问什么。后来考试发现这个学生成绩不好,老师说他考试乱答,小学考试题填空,都是填课文,比如像一片绿茵茵的草坪,他故意填“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因为他觉得草地和草坪是一回事。老师给打不及格, 家长就骂他:课本上写什么你就答什么,不准乱想乱答!这样下来,小学毕业后孩子好奇心就比过去少多了。到中学就更糟了,因为高考独木桥趋动,学生上中学都想考上重点高中,上重点高中的都想考上重点大学,于是高考需要什么东西,他们就努力攻什么东西,自己的兴趣好奇心都给泯灭了,都消失了。
现在各位同学进了大学,经过前一段时间这种压抑,我们希望大家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能够在大学阶段重新恢复起来,我们没有办法去改变高考,那不是我们能改变的。过去有人曾经讨论过取消高考,我曾经在开会的时候见到教育部管高考的周远清副部长,他说大家都想改革高考,好吧,那个大学自己要考试我们下放权力自己考试!结果一所大学都不敢,为什么呢,因为你这个大学要自己出题考试,那麻烦都堆到你学校里头来了!反而还不如全国统一考试更公平一点,更省事一点,所以高考现在还没有办法取代它,但我们可以努力营造我们学校的教学气氛,让同学们在学校里头要尽量多的把你们的好奇心和兴趣恢复起来。 怎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呢? 第一,就是要多了解和观察丰富多彩的自然现象和和亲手做实验,大学就是这么好的一个环境,大学各项专业都有,大学的专业是丰富多彩的,学术和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温床,希望大家能够在这个温床上把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发展起来。通过观察和了解能够恢复你的好奇心和兴趣,最好的例子就是居里夫人,她当初做研究生的时候,她所在的实验里有个教授叫贝克勒尔,专门研究天然矿物的放射性,他把全世界各地收集的矿物,用感光纸包起来,放在绝对黑暗的铁柜子里,放一个礼拜把它拿出来,在暗室里头冲洗,看看这些天然矿物的放射性有多强。他做了上千个样品之后,有一天做了一个样品——沥青铀矿,做出来后发现它把整个感光纸都弄黑了,他大吃一惊,很多人都看到这个现象了,都觉得好奇,但只有居里夫人的好奇心最强,她看到之后就觉得不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不把这个放射源找到,她就吃不好睡不好。于是就选择了这个问题做她的论文题目,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奋斗,她终于发现了这个放射性元素,这就是好奇心趋动她开创了一个新纪元。
爱因斯坦也是这样,他的回忆录里写道,当他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的时候,父亲给他看一个罗盘,他就经历过一种惊奇,这个罗盘能够以如此确定的方式活动,这个经验给他留下了持久而深刻的印象。他就一直想搞清楚它的原因,而且他还觉得这个世界有一些我们所不知道的规律在支配着,他就想把它搞清楚。要培养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最好的方法就是多了解和观察自然现象,亲手做实验。我们学校的责任就是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前五年学校在211工程和985工程中,建了公共服务体系,让大家都有机会去使用它。我们学校有各种专业希望大家都去看,特别希望大家去听你非专业的东西。看得多听得多之后你就容易找到你的兴趣所在,你的好奇心就会产生出来。 经常有年轻人问我一个问题:应该怎么选专业。我回答这些问题都很无奈,因为我没有办法。我告诉他们:这问题你不应该问我,你要选的专业必须是备两个条件,第一个就是你对它有兴趣、有好奇心,第二个是你有才能做好它。第一方面,如果你的专业是你有好奇心、有兴趣的,你做这个专业的工作就是享受而不是受苦,你会觉得别人花钱请你去享受这个东西。有一次我坐出租车,和司机聊起来,他说他很喜欢开车,原来是有固定工作的,他辞职了开出租车。为什么呢?他说我很喜欢开车,总想开车。现在我开出租车,别人花钱让我开,我何乐而不为呢?所以他自己正式工作不干了当出租车司机。他感觉很幸福,不管他开车我们其他人怎么看,他自己enjoy它,他觉得我是在享受。这个简单例子说明,你的专业,你要从事的事业,一定要是你有兴趣的。以前我们常说“勤奋刻苦”这个词,现在我再也不主张要求学生“刻苦”了。因为这个词会产生一种误导,只有让学生去学他不热爱的没有兴趣的东西,这个时候他才觉得是苦。从前的“头悬梁、锥刺股”,是因为过去考八股文才能当官,八股文是最让人没有兴趣的东西,但是为了要当官他只好头悬梁锥刺股地去学这个东西,所以才要刻苦。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要创造新东西,一定要学做你有兴趣的事情。希望大家在科大期间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把自己的好奇心都能恢复过来,这样的人才真正有可能成为有创新能力的人。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也是我们学校的责任,我们的教学一定要好,教学好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好奇心,会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这里有一个好例子就是现在我们都在学的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他在自传中写到自己对物理学的好奇心是怎么开始的。那是他上中学的时候,他的中学老师,讲了一堂关于功和能的课。这个老师没有照本宣科,没有光在黑板上写等式,而是讲,同学们你们想一下,现在有个工人力气很大,因为他的胳膊很粗,他正在举起一个很重的石头,奋力把这个石头顶起放在房顶上了。这个工人做的功有没有消失呢? 没有消失。你怎么知道没有消失呢?放在房顶上那个石头已经不动了,已经静止了呀!他说如果若干年之后有一天,房子朽了塌了,石头落下来恰好有个人从这里走过,砸在他头上,这个人就知道功变成能量(势能)并没有消失了。这个例子使普朗克非常感兴趣,他意识到在我们周围这么多大家司空见惯了的事情之中,还有这么简单的道理在支配它。他从此之后十分关注物理学,最后就选择了物理学做他终身的事业,所以才成了量子力学创始人。 好的老师能够把一堂课讲得很生动,能够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这样的老师是最好的了,现在我们的教学改革,最需要最缺的就是这种老师,我们正在为之奋斗,希望我们有这样好的一支老师队伍。
5、直觉和洞察力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
什么是直觉和洞察力?简单说就是当一个人面对复杂事情时,不经过分析推理就能够迅速地抓住问题的关键、并且找到解决办法这种能力。我们经常都在说某某人很能干,就是他遇到复杂事情时,他总是很有办法,而且还一找就准,这个人往往说不出道理。实际上是每个人都存在直觉,只不过大多数人没有意识到它,而且应该说我们过去几十年忽略了它,没有认真去研究它更没有去强调它。 200212月号的《科学美国人》上有一篇科普文章专门讲这个直觉,它讲每个人实际上都有两种能力同时存在。一种是理性就是逻辑推理能力,逻辑就是讲道理,一步一步推;另一种就是直觉。直觉是不讲道理,却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能迅速地找到办法去解决它。两种能力对一个人都必不可少。那期《科学美国人》的文章上讲了一个科幻故事,名叫《柯克船长的原则》,它说由于人是一种物质,物质可以转化为波,在未来的某一天把人变成波发射到某处后,再重新组装成物质的人,有一次组装时发生一点微小的偏差,结果把一个人的理性和直觉分开了,他变成了两个人,有理性这个人遇事非常清醒,老是在推理,但是永远做不出下不了决心,因为他总是觉得面对的事情太复杂了,不象几何学证明定理那么简单,只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你在世界上、社会上看到的往往都是复杂事物,复杂事物往往都有些复杂因素,所以复杂因素在推理时总推不完,总下不了最后决心。这个只有理性的人抱怨说他无法活下去了,因为他对任何事情都得不到结论,他需要我的另一半,就是直觉。而那个只有直觉没有理性的人,遇事非常专断,从来不考虑,完全凭感情用事。两者要结合起来,才是一个素质好的人。我现在为什么要强调直觉呢,因为我从上中学到现在认识好多学生,认识好多人,我现在才明白,为什么有好多人念书的时候能力很强,成绩很好,但毕业以后工作老是打不开局面。从事科研,他总是模仿文献上的做法,或者总是把老师教他那一套不断地做下去。我在研究所的时候有许多同事,非常勤奋,不停地学习新东西,不停地参加各种学习班,参加任何会议都很认真得做笔记,不停地看文献,但是他就拿不出一个方案来,打不开自己的研究方向这种人很多,这种人就是缺乏直觉,就是刚才说的《柯克船长中的原则》中的第一类,老是在推理老是在分析,就是无法下决心。在我的中学同学和大学同学中,有一类人,他们上学时学习成绩并不是太好,分析推理一般,但是他们遇事很果断而且往往他果断下决心做出的决定都是对的,你不能不佩服,这种人就是有很强的正确的直觉。
我现在来讲两个对直觉的经典说法。一个是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他是日本第一个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他从小就受中国文化教育,日本的老一辈人都是学中国经典老子、孔子,庄子出来的。汤川秀树他是从中国文化熏陶出来的,但他后来在西方学习,用西方的分析思维方法推理。他比较了两种思维方法,他写了篇文章叫《创造力和直觉》。他认为中国式的思维方法源于老子、庄子和孟子,强调通过直觉认知真理。西方的思维方法,从希腊苏格拉底、帕拉图开始,后来被牛顿和爱因斯坦发展到高峰,强调分析推理思维方法。他说这两种方法其实都有优点,应该互补。汤川秀讲,很可惜现在世界上大家都非常重视西方的分析推理思维方法,忽略了中国先哲的直觉式的方法。
汤川秀树举了个例子写在他的这本书里,题目叫《知鱼乐》,这是《庄子》中间的一篇,讲的知鱼乐的故事。原文是文言文我就不念了,翻译成现代文来说:有一天庄子和惠子在濠水桥上聊天,庄子就对惠子说,水里那条白鱼很从容地游来游去,这个时候的鱼儿是很快乐的。惠子反驳庄子说,你不是鱼,你怎么知道鱼儿现在很快乐呢?惠子代表了西方希腊式的思维方法,是实证式的。庄子代表中国式的直觉思维方法。庄子回答,问惠子说: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了呢?惠子又反驳说:正因为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也不知道鱼儿的快乐,这两者都可以肯定的。庄子又反驳说:你刚才说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这句话,这句话就隐含着,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儿的快乐了而问我,我是一上了这个桥我就知道了鱼儿很快乐。那么他们两个的辩论,实际上谁都说服不了谁,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庄子用中国式的直觉思维,他靠直觉知道鱼儿很快乐,游来游去的;惠子是西方分析逻辑式的,实证的。你没有证据,你不是它,那么你不可能知道它。汤川秀树认为科学家的思维应该建立在两个极端之间,第一极端就是不相信任何未加证实的事物,这就是惠子,另一种是庄子的方法,不怀疑任何未加证实证明其不真实的事物,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坚持这两个极端中的任何一个都不可能产生自然科学。但是不幸的是,现在的科教界接近惠子这种极端的人太多,而拒不承认鱼儿的快乐这种思维方式的人太多,因为世界上确实有很多永远无法被证实的事物,这就是汤川秀树的观点,他更倾向于庄子的思维方式,珍惜直觉,认为直觉可以认知事物。
科学史上直觉导致重大科学发现的例子非常之多。爱因斯坦自己就这么说,爱因斯坦他就强调了直觉在科学研究中的极端重要性,科学研究是分两种过程,一种是突变,一种是渐进,突变的时候,没有逻辑推理可言,靠的就是庄子知鱼乐这种直觉思维方式,一下子抓往问题的关键;而渐变的时候才是分析推理的方式,比如像阿基米德等很多例子,由于时间关系,我在这里就不多讲了。现在我想要说的是,直觉方法有两面性,一种是导致正确的结论,正确的直觉;但有的直觉会导致错误的结论,就是直觉不一定能保证产生正确的结论。这和分析推理一样,分析推理是很严格的,结论只有一个,但是大前提正确,推理出的东西就正确,当然大前提错了推理出来东西就错了。直觉是产生大前提的这种认知。导致错误的直觉,最好的例子还是爱因斯坦本人。爱因斯坦的直觉导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在19世纪末迈克尔逊——莫雷实验,想验证以太的存在,结果得出了负结果,然后爱因斯坦跟其他人不一样,他看到这个结果之后,他的直觉使他马上想起了应该干脆抛弃以太的概念, 以太的概念不应该成立,于是他走了正确的方向。爱因斯坦后来又靠直觉产生了一个错误,什么呢?就是波粒二相性。那个时候,爱因斯坦觉得不可能接受一个物体既是波又是粒子,所以他终身拒绝接受波粒二相性。所以直觉有两面性,有可能是正确的,有可能是错误的。所以仅仅依靠直觉是不够的。直觉需要与分析推理和实践验证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得出正确的结论。
下面我简单讲讲我们如何培养正确的直觉能力,这是一个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之一。杨振宁先生曾经为这件事讲过很多。培养直觉能力的方法不是写一本书,也不是靠做报告给你讲怎么去做就行的,而是要营造一个环境,在这个环境中间让学生自己感悟出什么是直觉,诱发出你的直觉。杨振宁说他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是在芝加格大学读泰勒的研究生。泰勒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美国氢弹之父,这个人才气横溢、非常聪明,但是他讲课从来不备课,因为太忙了。他在泰勒手下工作时,每天早上遇到泰勒,泰勒与他握握手,马上问你过得好吗,然后就开始跟他讲他头天他靠直觉产生的新想法,讲着讲着泰勒发现问题了,就放弃了,又去想第二个问题了。泰勒这样讲的想法十个有九个是实现不了的或错的,但是只要一个是对的就可能产生创新的结果。泰勒讲量子力学课是怎么讲呢?他从来不备课,一到课堂上就想上次讲到哪就开始讲下去,自己顺着思路往下讲,往往讲着讲着就发现误入歧途了。这时候杨振宁最感兴趣,因为泰勒这种大师误入歧途之后,可以观察他怎么解决问题。这时候他发现泰勒的脑袋就像天线一样张开了,到处找路子,很快找到一条路子,然后走出困境。于是他就感受了泰勒这种大师怎么应用直觉解决问题。所以训练和培养直觉的最好方式是和真正一流的人才接触。
我们经常组织一些诺贝尔奖得主包括杨振宁先生到学校做报告,有时候付很大的代价,但是往往一个好的报告可能使一些学生的终身得到改变,一个好的报告最好的影响就是让一些学生的直觉被诱发出来。因为你们对杨振宁对这些诺贝尔奖得主崇拜到了极点,你们看看他们讲这些事情,他们用普通人的方式讲这些事情,你们想,原来大师也是这么思考问题,这就是一种直觉,这就可能诱发你的直觉。所以好的学校培养诱发一个人的直觉往往是用创新的环境来诱发他。研究型大学最大的特征就是营造这种研究气氛。前面我说的《科学美国人》的文章中举了好多例子说明,人的直觉是可以通过训练产生出来。举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心理学家做的实验,找到几十个人当听众,各行各业的人,然后十几个人来给他们讲故事,讲完之后让听众来判断谁说谎话,谁说真话。往往判断准确的都是警察局的侦探和法官,因为他们受过职业训练,他们善于把握一个人的眼神,面部表情,语调这些为人所不易觉察的现象,知道一个人是在说谎话。所以这个直觉实际上并不神秘,不是特异功能,是经验,是长期训练出来的,是一种能力,一种认知方法,这种认知方法不是靠这种逻辑推理。直觉对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还有另一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过去我两次作过的报告中,都讲到了造就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因素是善于发现机遇和抓住机遇的能力。直觉是发现机遇的一种重要方式。我的一生中经历过许多这类事例,今天由于时间已超过,今后再谈。
总之吧,今天报告的一个核心,就是把自己这些年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阅历和知道的,围绕着如何培养自己创新能力的一些因素,告诉大家,希望大家有收获,希望大家在科大期间能够培养出自己很强的创新能力,今后我们科大的学生在各行各业,不限于科学技术,在其它领域也出很多创新性的人才。谢谢大家!
2004
215
朱清时19462月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639月考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196812月毕业分配到青海西宁山川机床铸造厂工作,先后当过工人和计划员。197412月调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从此开始研究工作,曾任研究实习员、助理研究员。19848月,他和盐湖所的激光化学研究小组一起调整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先后担任课题组长、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开始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持创建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重点实验室,19968月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19984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常务副校长,19986月起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19995月起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2001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兼任中国科学院选键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主任,第八、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sub/chuangxin.htm

 
致加西亚的信
阿尔伯特·哈伯德(美国)
1899年)

在一切有关古巴的事件中,有一个人最让我忘不了。
美西战争爆发后,美国必须立即跟西班牙的反抗军首领加西亚取得联系。加西亚在古巴丛林的山里——没有人知道确切的地点,所以无法带信给他。然而,美国总统必须尽快地获得他的合作。
怎么办呢?
有人对总统说:“有一个名叫罗文的人,有办法找到加西亚,也只有他才找得到。”
他们把罗文找来,交给他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关于哪个名叫罗文的人,如何拿了信,把它装进一个油纸袋里,封好,帖在胸口,3个星期之后,徒步走过一个危机四伏的国家,把那封信交给加西亚——这些细节都不是我想说明的。我要强调的重点是:美国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罗文,而罗文接过信之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
像他这种人,我们应该为他塑造不朽的雕像,放在每一所大学里。年轻人所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导,而是更需要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去完成任务——“把信送给加西亚”
加西亚将军已不在人世,但现在还有其他的加西亚。凡是需要众多人手的企业经营者,有时候都会因一般人无法或不愿专心去做一件事而大吃一惊。懒懒散散、漠不关心、马马虎虎的做事态度,似乎已经变成常态;除非苦口婆心、威逼利诱地叫属下帮忙,或者,除非奇迹出现,上帝派一名助手给他,否则,没有人能把事情办成
不信的话我们来做个试验;你此刻坐在办公室里——周围有6个职员。把其中一名叫来,对他说:“请帮我查一查百科全书,把某某的生平做成一篇摘录。”
那个职员会静静地说:“好的,先生。”然后就去执行吗?
我敢说他绝不会,反而会满脸狐疑地提出一个或数个问题:

他是谁呀?
他过世了吗?
哪套百科全书?
百科全书放在哪儿?
这是我的工作吗?
为什么不叫查理去做呢?
急不急?
你为什么要查他?

我敢以十比一的赌注跟你打赌,在你回答了他所提出的问题,解释了怎么样去查那个资料,以及你为什么要查的理由之后,那个职员会走开,去找另一个职员帮助他查某某的资料,然后,会再回来对你说,根本查不到这个人。真的,如果你是聪明人,你就不会对你的“助理”解释,某某编在什么类,而不是什么类,你会满面笑容地说:“算啦。”然后自己去查。这种被动的行为,这种道德的愚行,这种心灵的脆弱,这种姑息的作风,有可能把这个社会带到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危险境界。如果人们都不能为了自己而自动自发,你又怎能期待他们为别人采取行动呢?
你登广告征求一名速记员,应征者中,十之八九不会拼也不会写,他们甚至不认为这些是必要条件。这种人能把信带给加西亚吗?
在一家大公司里,总经理对我说:“你看那职员。”
“我看到了,他怎样?”
“他是个不错的会计,不过如果我派他到城里去办个小差事,他可能把任务完成,但也可能就在途中走进一家酒吧,而当他到了闹市区,可能根本忘了他的差事。”
这种人你能派他送信给加西亚吗?
近来我们听到了许多人,为“那些为了廉价工资工作而又无出头之日的工人”以及“那些为求温饱而工作的无家可归的人士”表示同情,同时把那些雇主骂得体无完肤。
但从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一直到年老,都无法使那些不求上进的懒虫做点正经的工作,也没有人提到,有些老板长久而耐心地想感动那些当他一转身就投机取巧的员工
在每个商店和工厂,都有一个持续的整顿工程。公司负责人经常送走那些显然无法对公司有所贡献的员工,同时也吸引新的进来。不论业务怎么忙碌,这种整顿一直在进行着。只有当公司不景气,就业机会不多,整顿才会出现较佳的成绩——那些不能胜任、没有才能的人,都被摈弃在就业的大门之外,只有最能干的人,才会被留下来。为了自己的利益,使得每个老板只保留那些最佳的职员——那些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我认识一个极为聪明的人,他没有自己创业的能力,而对别人来说也没有一丝一毫的价值,因为他老是疯狂地怀疑他的雇主在压榨他,或存心压迫他。他无法下命令,也不敢接受命令。如果你要他送封信给加西亚,他极可能回答:“你自己去吧。”
当然,我知道像这种道德不健全的人,并不会比一个四肢不健全的人更值得同情;但是,我们也应该同情那些努力去经营一个大企业的人,他们不会因为下班的铃声而放下工作。他们因为努力去使那些漠不关心、偷懒被动、没有良心的员工不太离谱而日增白发。如果没有这份努力和心血,那些员工将挨饿和无家可归。
我是否说得太严重了?不过,当整个世界变成贫民窟,我要为成功者说几句同情的话——在成功机会极小之时,他们导引别人的力量,终于获得了成功;但他们从成功中所得到的是一片空虚,除了食物外,就是一片空无。
   我曾为了三餐而替人工作,也曾当过老板,我知道这两方面的种种甘苦。贫穷是不好的,贫苦是不值得推介的,但并非所有的老板都是贪婪者、专横者,就像并非所有的人都是善良者一样。
  我钦佩的是那些不论老板是否在办公室都会努力工作的人,我也敬佩那些能够把信交给加西亚的人。静静地把信拿去,不会提出任何愚笨问题,也不会随手把信丢进水沟里,而是不顾一切地把信送到。这种人永远不会被解雇,也永远不必为了要求加薪而罢工。文明,就是为了焦心地寻找这种人才的一段长远过程。这种人不论要求任何事物都会获得。他在每个城市、村庄、乡镇,以及每个办公室、商店、工厂,都会受到欢迎。
世界上极需要这种人才,这种能够把信送给加西亚的人。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jiaxiya.htm

美与物理学  
杨振宁
杨振宁,当代物理学大师,在基本粒子理论和统计力学方面都曾作出许多卓越贡献。他在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在弱衰变过程中宇称性不守恒的可能,跟着这革命性观点由实验证明,整个物理学界为之轰动,杨、李二位在翌年因此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杨教授在1954年和米尔斯提出的广义规范场理论,今日已经成为讨论一切相互作用的基础语言和工具,其重要性与广义相对论可相比拟。杨教授早年先后在西南联合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攻读物理学,1949年受聘于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1966年出任纽约大学石溪分校理论物理所所长迄今,1986年起兼任香港中文大学的博文讲座教授。

19世纪物理学的三项最高成就是热力学、电磁学与统计力学。其中统计力学奠基于麦克斯韦、波耳兹曼与吉布斯的工作。波耳兹曼曾经说过:“一位音乐家在听到几个音节后,即能辨认出莫扎特、贝多芬或舒伯特的音乐。同样,一位数学家或物理学家也能在读了数页文字后辨认出柯西、高斯、雅可比、亥姆霍兹或克尔斯豪夫的工作。”对于他的这一段话也许有人会发生疑问:科学是研究事实的,事实就是事实,哪里会有什么风格﹖关于这一点我曾经有过如下的讨论:让我们拿物理来讲吧,物理学的原理有它的结构,这个结构有它的美和妙的地方。而各个物理学工作者,对于这个结构的不同的美和妙的地方,有不同的感受。因为大家有不同的感受,所以每位工作者就会发展他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方法,也就是说他会形成他自己的风格。今天我的演讲就是要尝试阐述上面这一段话。我们先从两位著名物理学家的风格讲起。
狄拉克
狄拉克是20世纪一位大物理学家,关于他的故事很多。比如:有一次狄拉克在普林斯顿大学演讲。演讲完毕,一位听众站起来说:“我有一个问题请回答:我不懂怎么可以从公式2推导出来公式5。”狄拉克不答。主持者说:“狄拉克教授,请回答他的问题。”狄拉克说:“他并没有问问题,只说了一句话。”这个故事所以流传极广是因为它确实描述了狄拉克的一个特点:话不多,而其内含有简单、直接、原始的逻辑性。一旦抓住了他独特的、别人想不到的逻辑,他的文章读起来便很通顺,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深处,直达宇宙的奥秘。狄拉克最了不起的工作是1928年发表的两篇短文,写下了狄拉克方程。这个简单的方程式是惊天动地的成就,是划时代的里程碑,它对原子结构及分子结构都给予了新的层面和新的极准确的了解。没有这个方程,就没有今天的原子、分子物理学与化学。没有狄拉克引进的观念就不会有今天医院里通用的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不过此项技术实在只是狄拉克方程的一项极小的应用。狄拉克方程“无中生有,石破天惊”地指出为什么电子有“自旋”,而且为什么“自旋角动量”是1/2而不是整数。初次了解此中奥妙的人都无法不惊叹其为“神来之笔”,是别人无法想到的妙算。当时最负盛名的海森伯看了狄拉克的文章,无法了解狄拉克怎么会想出此神来之笔,于192853日给泡利写了一封信描述了他的烦恼:“为了不持续地被狄拉克所烦扰,我换了一个题目做,得到了一些成果。”按:这成果是另一项重要贡献:磁铁为什么是磁铁。狄拉克方程之妙处虽然当时立刻被同行所认识,可是它有一项前所未有的特性,叫做“负能”现象,这是大家所绝对不能接受的。狄拉克的文章发表以后三年间关于负能现象有了许多复杂的讨论,最后于1931年狄拉克又大胆提出“反粒子”理论来解释负能现象。这个理论当时更不为同行所接受,因而流传了许多半羡慕半嘲弄的故事。直到1932年秋安德森发现了电子的反粒子以后,大家才渐渐认识到反粒子理论又是物理学的另一个里程碑。20世纪的物理学家中,风格最独特的就数狄拉克了。我曾想把他的文章的风格写下来给我的文、史、艺术方面的朋友们看,始终不知如何下笔。去年偶然在香港大公报大公园一栏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引了高适在《答侯少府》中的诗句:“性灵出万象,风骨超常伦。”我非常高兴,觉得用这两句诗来描述狄拉克方程和反粒子理论是再好没有了。一方面狄拉克方程确实包罗万象,而用“出”字描述狄拉克的灵感尤为传神;另一方面,他于1928年以后四年间不顾玻尔、海森伯、泡利等当时的大物理学家的冷嘲热讽,始终坚持他的理论,而最后得到全胜,正合“风骨超常伦”。可是什么是“性灵”呢﹖这两个字联起来字典上的解释不中肯。若直觉地把“性情”、“本性”、“心灵”、“灵魂”、“灵感”、“灵犀”、“圣灵”等加起来似乎是指直接的、原始的、未加琢磨的思路,而这恰巧是狄拉克方程之精神。刚好此时我和香港中文大学童元方博士谈到《二十一世纪》19966月号钱锁桥的一篇文章,才知道袁宏道和后来的周作人、林语堂等的性灵论。袁宏道说他的弟弟袁中道的诗是“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这也正是狄拉克作风的特征。“非从自己的胸臆流出,不肯下笔”,又正好描述了狄拉克的独创性
海森伯
海森伯是20世纪另一位大物理学家,有人认为他比狄拉克还要略高一筹。他于1925年夏天写了一篇文章,引导出了量子力学的发展。38年以后科学史家库恩访问他,谈到构思那个工作时的情景。海森伯说:爬山的时候,你想爬某个山峰,但往往到处是雾……你有地图,或别的索引之类的东西,知道你的目的地,但是仍堕入雾中。然后……忽然你模糊地,只在数秒钟的功夫,自雾中看到一些形象,你说:“哦,这就是我要找的大石。”整个情形自此而发生了突变,因为虽然你仍不知道你能不能爬到那块大石,但是那一瞬间你说:“我现在知道我在什么地方了。我必须爬近那块大石,然后就知道该如何前进了。”这段谈话生动地描述了海森伯1925年夏摸索前进的情形。要了解当时的气氛,必须知道自从1913年玻尔提出了他的原子模型以后,物理学即进人了一个非常时代:牛顿力学的基础发生了动摇,可是用了牛顿力学的一些观念再加上一些新的往往不能自圆其说的假设,却又可以准确地描述许多原子结构方面奇特的实验结果。奥本海默这样描述这个不寻常的时代:“那是一个在实验室里耐心工作的时代,有许多关键性的实验和大胆的决策,有许多错误的尝试和不成熟的假设。那是一个真挚通讯与匆忙会议的时代,有许多激烈的辩论和无情的批评,里面充满了巧妙的数学性的挡架方法。”“对于那些参加者,那是一个创新的时代,自宇宙结构的新认识中他们得到了激奋,也尝到了恐惧。这段历史恐怕永远不会被完全记录下来。要写这段历史须要有像写奥迪帕斯或写克伦威尔那样的笔力,可是由于涉及的知识距离日常生活是如此遥远,实在很难想像有任何诗人或史家能胜任。”1925年夏天,23岁的海森伯在雾中摸索,终于模到了方向,写了上面所提到的那篇文章。可是这篇文章只开创了一个摸索前进的方向,此后两年间还要通过玻恩、狄拉克、薛定谔、玻尔等人和海森伯自己的努力,量子力学的整体架构才逐渐完成。量子力学使物理学跨入崭新的时代,更直接影响了20世纪工业发展,举凡核能发电、核武器、激光、半导体元件等都是量子力学的产物。1927年夏,25岁尚未结婚的海森伯当了莱比锡大学理论物理系主任。前面提到狄拉克的文章给人“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海森伯的文章则完全不同。二者对比清浊分明。我想不到有什么诗句或成语可以描述海森伯的文章,既能道出他的天才的独创性,又能描述他的思路中不清楚、有渣滓、有时似乎茫然乱摸索的特点。

物理学与数学
海森伯和狄拉克的风格为什么如此不同﹖主要原因是他们所专注的物理学内涵不同。为了解释此点,请看图1所表示的物理学的三个部门和其中的关系:唯象理论2是介乎实验1和理论架构3之间的研究;12合起来是实验物理23合起来是理论物理,而理论物理的语言是数学。物理学的发展通常自实验1开始,即自研究现象开始。关于这一发展过程,我们可以举很多大大小小的例子。先举牛顿力学的历史为例。布拉赫是实验天文物理学家,活动领域是1。他做了关于行星轨道的精密观测。后来开普勒仔细分析布拉赫的数据,发现了有名的开普勒三大定律。这是唯象理论2。最后牛顿创建了牛顿力学与万有引力理论,其基础就是开普勒的三大定律。这是理论架构3。再举一个例子:通过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许多电学和磁学的实验1,安培和法拉第等人发展出了一些唯象理论2,最后由麦克斯韦归纳为有名的麦克斯韦方程即电磁学方程 ,才进入理论架构3的范畴。另一个例子:19世纪后半叶许多实验工作1引导出普朗克1900年的唯象理论2。然后经过爱因斯坦的文章和上面提到过的玻尔的工作等,又有一些重要发展,但这些都还是唯象理论2。最后通过量子力学之产生,才步入理论架构3的范围。海森伯和狄拉克的工作集中在图1所显示的哪一些领域呢﹖狄拉克最重要的贡献是前面所提到的狄拉克方程D。海森伯最重要的贡献是海森伯方程,是量子力学的基础。这两个方程都是理论架构3中之尖端贡献,二者都达到物理学的最高境界。可是写出这两个方程的途径却截然不同:海森伯的灵感来自他对实验结果1与唯象理论2的认识,进而在摸索中达到了方程式。狄拉克的灵感来自他对数学4的美的直觉欣赏,进而天才地写出他的方程。他们二人喜好的、注意的方向不同,所以他们的工作的领域也不一样,如图2所示。此图也标明玻尔、薛定谔和爱因斯坦的研究领域。爱因斯坦兴趣广泛,在许多领域中,自234,都曾做出划时代的贡献。海森伯从实验1与唯象理论2出发:实验与唯象理论是五光十色、错综复杂的,所以他要摸索,要犹豫,要尝试了再尝试,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不清楚、有渣滓的感觉。狄拉克则从他对数学的灵感出发:数学的最高境界是结构美,是简洁的逻辑美,因此他的文章也就给读者“秋水文章不染尘”的感受。让我补充一点关于数学和物理的关系。我曾经把二者的关系表示为两片在茎处重叠的叶片图3。重叠的地方同时是二者之根,二者之源。比如微分方程、偏微分方程、希尔伯特空间、黎曼几何和纤维丛等,今天都是二者共用的基本观念。这是惊人的事实,因为首先达到这些观念的物理学家与数学家曾遵循完全不同的路径,完全不同的传统。为什么会殊途同归呢﹖大家今天没有很好的答案,恐怕永远不会有,因为答案必须牵扯到宇宙观、知识论和宗教信仰等难题。必须注意的是在重叠的地方,共用的基本观念虽然如此惊人地相同,但是重叠的地方并不多,只占二者各自的极少部分。比如实验1与唯象理论2都不在重叠区,而绝大部分的数学工作也在重叠区之外。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重叠区,虽然基本观念物理与数学共用,但是二者的价值观与传统截然不同,而二者发展的生命力也各自遵循不同的茎脉流通,如图3所示。常常有年轻朋友问我,他应该研究物理,还是研究数学。我的回答是这要看你对哪一个领域里的美和妙有更高的判断能力和更大的喜爱。爱因斯坦在晚年时1949年 曾经讨论过为什么他选择了物理。他说:在数学领域里,我的直觉不够,不能辨认哪些是真正重要的研究,哪些是不重要的题目。而在物理领域里,我很快学到怎样找到基本问题来下功夫。年轻人面对选择前途方向时,要对自己的喜好与判断能力有正确的自我估价。
美与物理学
物理学自123是自表面向深层的发展。表面有表面的结构,有表面的美。比如虹和霓是极美的表面现象,人人都可以看到。实验工作者作了测量以后发现虹是420的弧,红在外,紫在内;霓是500的弧,红在内,紫在外。这种准确规律增加了试验工作者对自然现象的美的认识。这是第一步1。进一步的唯象理论研究2使物理学家了解到这420500可以从阳光在水珠中的折射与反射推算出来,此种了解显示出了深一层的美。再进一步的研究更深入了解折射与反射现象本身可从一个包容万象的麦克斯韦方程推算出来,这就显示出了极深层的理论架构3的美。牛顿的运动方程、麦克斯韦方程、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方程、狄拉克方程、海森伯方程和其他五、六个方程是物理学理论架构的骨干。它们提炼了几个世纪的实验工作1与唯象理论2的精髓,达到了科学研究的最高境界。它们以极度浓缩的数学语言写出了物理世纪的基本结构,可以说它们是造物者的诗篇。这些方程还有一方面与诗有共同点:它们的内涵往往随着物理学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当初所完全没有想到的意义。举两个例子:上面提到过的19世纪中叶写下来的麦克斯韦方程是在本世纪初通过爱因斯坦的工作才显示出高度的对称性,而这种对称性以后逐渐发展为20世纪物理学的一个最重要的中心思想。另一个例子是狄拉克方程。它最初完全没有被数学家所注意,而今天拉克流型已变成数学家热门研究的一个新课题。学物理的人了解了这些像诗一样的方程的意义以后,对它们的美的感受是既直接而又十分复杂的。它们的极度浓缩性和它们的包罗万象的特点也许可以用布雷克的不朽名句来描述:一粒砂里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把无穷无尽握于手掌,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它们的巨大影响也许可用蒲柏的名句来描述:自然与自然规律为黑暗隐蔽,上帝说,让牛顿来!一切遂臻光明。可是这些都不够,都不够全面地道出物理的人面对这些方程的美的感受。缺少的似乎是一种庄严感,一种神圣感,一种初窥宇宙奥秘的畏惧感。我想缺少的恐怕正是筹建哥德式教堂的建筑师们所要歌颂的崇高美、灵魂美、宗教美、最终极的美。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mywlx.htm



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没有融入生命追求的任何研究,都难有真正的惊人突破,因为这样的研究缺少灵魂。-----转载
 

“美国基础研究”--- 通过科学发现创造繁荣
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 CED 1998
R&D分三种:基础,应用和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是为增加基础科学和工程学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或理论性工作。这些知识经常被后来的基础或应用研究所吸收。
应用研究包括吸收基础研究或者其他应用研究以创造新知识的研究,这些新知识进而被应用与开发新的或改良的产品和工艺。
开发研究就是吸收来自基础和应用研究的知识以及实践经验的知识,以创造新的产品或方法,以及不断改良现有的产品或工艺。
美国基础研究的成功主要是由于其研究体系的独特之处。美国研究的特点是:研究机构和学科的灵活与多样性,对研究经费的激烈竞争,一个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具有高贵的品质,能够为我们基础研究的出色质量负责。用一位观察家的话说就是,美国科学家就是:“国家财富的心脏”。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tgkxczfr.htm



周光召:科技创新中的精神力量



   




     首先我要向近年来一直努力从事创新文化和传播精神文明的同志表示敬意!
    中国科学院实行知识创新工程以来,取得了很好的成绩,现在大家对我们国家的科学技术有一个大的飞跃都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在过去,确实有诸如物质和生活条件不够好等妨碍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现在这种情况已经有了相当大的变化。可以说,由于中央的支持,由于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氛围的形成,我国科学界的物质条件已经算是发展中国家中较好的了。
    现在我们有一些实验室的条件并不比一些先进国家差,我最近看了几个地方的实验室,这些实验室都是由一些回国的留学生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建立的,科研条件之好即使是他们的老师都感到惊讶。
    艰苦的环境中未必不能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我曾经讲过一些例子,说明上一个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发现都不是在当时物质条件最好的实验室里产生的。爱因斯坦是在一家专利局当职员的时候发现狭义相对论的,当时他想去一家学校工作,可是那家学校没有要他。量子力学在德国被发现的时候,正是20年代德国的物质和经济条件最困难的时候,至少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是相对较差的。DNA双螺旋也是在二战后的英国被发现的,英国虽然是战胜国,但由于受战争影响,经济也相对比较困难。
    当然,也有很多重要的科学发现是在物质条件好的地方发生的,这是事实;但决不能说只有在好的物质条件下才能有重大发现。所以,当前应进一步提高中国科技界的精神文明水平,这对下一步的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将起到更为关键的作用。
    精神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兴衰起着同样的作用。如芬兰已连续两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竞争力排名第一的国家。芬兰是一个小国,在二战中还算是战败国,要承受战争赔偿,但这样一个国家为什么能够在短短50多年时间里,使自己的科技和经济的竞争力能够排到世界第一位?我想其中精神的力量非常重要。
    我与郭可信同志曾经去过一次芬兰,深深感受到那里的精神力量。郭可信曾经留学瑞典,所以有一些芬兰的同学。一天下午,我们去了郭可信一个住在郊区的同学的家,在整个山头都看不见任何别的人家。让我们大吃一惊的是到了5点多的时候,那个同学宣布要降国旗,让我们大家都站在门口。在他非常严肃地降完国旗后,我问他是不是每天都升国旗和降国旗,他说是,在他每天上班之前要升国旗,回来后就降国旗,是完全自发的一种行动。
    那天我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精神的力量。虽然那位同学所在的大学比不上哈佛或牛津有名,但却为像诺基亚这样的大公司培养了很多领导人才。爱国主义、奋发图强的精神,已经深入到了许多芬兰人的心中,芬兰能够取得今天的竞争实力,就是整个国民始终艰苦奋斗的结果。
    从这位同学身上,可以看到这种精神已转化为一种毅力和意志:要让芬兰在世界上站起来。不需要很多口号,或像我们这样每天都进行宣传,但那里的人们却能够身体力行,长期坚持不懈,已经形成一种传统,一种风气,一种文化。
    中国在下一个阶段能不能真正站到世界的前列,我想除了要为我们的科学家继续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之外,最关键的就是要提高我们的精神素质,而且不仅仅要提高科技界的素质,还要提高全社会的精神境界。在当前,特别是在科技界,我觉得最根本的还是要弘扬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有许多内涵,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求真”、“唯实”,也就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
    “求真”、“唯实”也是科学里最根本的两个方面。因为要追求真理,就不能迷信权威,所以你就必须具有怀疑的精神;而具有了追求真理的精神,你也就能够尊重别人。实事求是就是“唯实”,这也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特别重要。科学的规律来不得半点虚假,一切都必须从客观事实出发,从客观的条件出发。如果有科学的态度,采用正确的科学方法,我们就真正做到了实事求是,我们社会中一再出现的弄虚作假、假冒伪劣现象也就不会存在。
    “求真”、“唯实”讲了多少年了,每一个人都知道得很清楚,但真正做到非常困难。我想,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真正做到了这两点。在当前经济体制转入到市场经济以后,追求利益,特别是短期的利益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而且很多已经超出了道德规范,简直是不择手段。这种现象在科技界虽然还不普遍,但是也非常值得我们关注。
    如果受某些利益驱动,我们就做不到追求真理,也做不到实事求是。比如:你敢在学术会议上开展真正的学术批评吗?不敢。因为你想申请当院士,所以就不能得罪院士;你要申请当教授,所以也不能得罪教授。既然连学术批评都不能开展,大家只能一团和气;而没有真正的学术争论,学术如何创新?
    要真正实现学术创新,或者有重大的科学发现,一定要能够打破过去的很多成见。比如说克隆,过去权威就下过结论:动物是不能克隆的。就在动物细胞被成功克隆的前一年,我曾经问过一些生物学家,我说植物的细胞是全能的,动物细胞为什么不是全能的?他们的答复是这已经被下过定论。
    现在也有人随意去打破成规,动不动就宣称能打破能量守恒,诸如水变油之类。这是我们社会里急于求成的一种苗头和倾向,这些人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没有任何科学根据,想当然,没有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打破旧的东西是有条件的,因为旧的真理在它自己的范围内始终是真理,在其条件适合的范围内也永远不可能被打破。如爱因斯坦要打破牛顿定律,只能在速度很高的时候才能成功,在通常的速度下,牛顿还是对的。
    迷信权威和随意打破权威,都不是实事求是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真要打破一个权威也不容易,有很多权威会提出反对。也许就是因为你向一些权威提出挑战,一些课题你可能就拿不到了,要提职也很困难。当然,因为人总是人,除了要做科学研究之外,他还要吃、要穿、要结婚、要生孩子,有一大堆跟他利益相牵扯的事情。但如果把这些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就有点问题了,如果要突破道德的规范,那就更有问题了。一旦弄虚作假、假冒伪劣泛滥起来,对科技创新,对创新文化的建设都会有很大的影响。
    要使一个人能够从关心他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到能够真正去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这需要一个很长的锻炼过程。这种精神应该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现在在我们小学或中学的科学教育里,我相信对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和科学家回报的介绍是不够全面的,比如,我们的一些读物就经常对青少年有“一当上科学家就能得到很高回报”的暗示。
    真正的成功者,肯定是少数,世界冠军能有几个呢?一项只有一个。所以一方面要激励人们去奋斗,要努力攀登科学高峰;另一方面还要告诉他:如果当不了世界冠军,你能不能做一个正常的公民呢?能不断为社会各方面做贡献呢?我们的教育有没有让他们做好这种思想准备呢?
    我觉得这些是很值得我们做精神文明工作的同志们来研究的。我们现在在宣传上,重点都在鼓励大家成名、成家,从而得到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回报,而忽视了成功者一定要经历的很艰难的奋斗过程。
    当然也有少量的科学家,也许他们天分极高,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重大的发现,可是只要你去看科技的历史,绝大多数科学家的工作都是非常艰苦的,每天工作都在十几个小时以上,而且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能够有所完成,而且还要有机遇。不在那个地方,不在那个时间,不在那个地点,他或许也得不到重要的发现。
    过去我们一直强调做科学研究要依靠兴趣,要有了解世界奥秘的好奇心,但如果不能在失败和困难中坚持下来,兴趣是很难起作用的。我看到有很多天分很高的年轻科技人员,就是因为不能够经受失败,也不能在艰苦的环境下忍受寂寞,结果一辈子碌碌无为。所以如何把年轻人在开始进入科研领域时对科学的好奇心和兴趣,变成为科学而献身的一种精神和责任,就显得很重要。
    现在对我们国家来讲,还需要帅才。这些帅才不一定是在科学上的某一个领域里最有成就的科学家,因为他必须要率领一支大的队伍,针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重大科技问题,或者是在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做出杰出的贡献。这些人必须要具备比一般的科技人员更高的精神境界,如果他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是做不好这项工作的,因为他要承担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更要克服一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很多弱点。
    我们现在的很多科学家就有弱点,比如不能跟人合作,嫉妒别人的成功,这种人就做不了帅才,我想他也不能够做出对国家、对时代有重大影响的一些工作。所以对科技界不同层次的人而言,年轻的,中年的,老年的,在第一线工作的,在课题组的,或者更高层的,必须具有不同的精神境界,越到上层精神境界必须越高,心胸必须越开阔,团结的人必须越多。
    如何培养出这样的帅才,已经成为下一步创新文化的一个重大问题。我想这样的人才必须对民族、对国家有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要把他个人的命运融合到集体的命运里边,融合到国家的命运里边,他才能够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去做这件事情。
    比如说院士,不仅仅是一个名称,不仅仅是国家给的一个荣誉,更重要的是一种责任。如果这个院士群体,没有很高的一种境界,没有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或者使命感,起不了院士的作用,就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本文转之 http://www.cas.ac.cn/html/Dir/2001/11/14/3866.htm )
 来源:http://www.canli.dicp.ac.cn/Culture/forum/zgz.htm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如何下载Internet Archive中借阅类图书【详细指南】

2021年网站更新,再出发

心理学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