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e,an ordinary day
寻寻觅觅一整天,终于找到了制作ROI的方法。再去请教,发现两三分钟便可讲解清楚,是的,走了很多弯路,但这个过程接触到了很多新知识,anyway,这就是我对自己的安慰。
- “想写代码还是不写代码?”
- 果断答曰:“不写代码。”
- “人家C都喜欢写代码,你作为一个工科生怎么不写代码呢?”
- “有些问题想用代码,有些不想写。”(内心世界:代码虽然能解决问题,但并不是为了彰显代码可以解决问题而去写代码,何况很多工科生都不喜欢写代码,比如我……)
这就是日常的一部分,我知道路途的终点,但不知道有什么捷径,恰巧,我又有一颗好奇的心,便开启了一段曲折的探索之旅,按图索骥,享受着发现新大陆的快感。这样的过程,一生历经无数。
研究生已经一年多,很不幸,心目中的那种open-minded的氛围没能拥有。我也在找寻这背后的缘故,思索着微光存在的意义,为何那些照明灯对这点点微光视而不见,还是说微光就该视而不见?于是又有一个问题跑了出来,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微光会被视而不见?
我走的路曲曲折折,总觉得在这个还算幽静的领域内有人可以有些经验之谈让后辈少走弯路,转而把时间投身于更深刻的问题,去解决更难的问题。但我发现这样的人很少很少,后辈只是在重蹈覆辙罢了。没人做,那我做。过来人人生的大道理或人生的智慧或许对后辈人不太适用,但一些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或可以让后辈少走弯路的经验则大有裨益,在科研领域正是这样。奈何,见到最多的依旧是装在套子里的人。
从宿舍到办公室一公里多一点,需要穿越校园的街道,拐几个小弯,上课时间满是青春的少男少女,从看到背影的那一刻,大脑便开启了它自己的搜索之旅,大脑想找到与这身影匹配的模式,很多是可以找到的,于是分配一个熟悉的形象给这个背影,若是恰巧看到了这背影的真容,那种冲突让人哭笑不得。在大众的审美观里,很多人是很好看的,他们总是那么在乎评价,尤其是评价没那么动听的时候。
你随便看路上的一个人,她的服饰搭配协调,吸引着你的眼球多为她停留一眼,我是很喜欢远远欣赏这些美感的,走近伴随的永远是失望,似乎“近距离=失望”才是一个恒等式。文学艺术的部分使命便是针对这个恒等式而来,诗人作家艺术家们在作品里为人们描绘出完美的人和物,很多人和物可以深深印在读者或观众的脑海中。我相信自然界中是存在完美之物的,比如树上的一片绿叶,远观,它随风舞动,近看,纹理别具美感,如若它们可以听到我的赞美,我相信它是会骄傲的,而我不喜欢一片骄傲的叶子,我决定不赞美。如果你读我的这些文字,不要关注你的呼吸,我确定你闻不到丝毫味道,但读到这里,如果你敏感的话,是可以感受到有一丝丝味道,你看,你就是这么易受引导,这都是阅读我文字的缘故,因此我很乐意向别人建议,不要阅读我的文字,那没什么意义。
20180912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