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十一月, 2018的博文

2018年11月底的一场讲座 “列夫托尔斯泰 —— 出走即回归,死亡即永生 ”

图片
晚上在图书馆听了一场讲座,李正荣教授分享托尔斯泰的人生。在场的俄罗斯的教授为讲座增添了很多精彩,李教授对于托尔斯泰的解读主要是借助于托尔斯泰的日记,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听完讲授的解读,只觉得晚年的托尔斯泰很是倔强可爱,但不能忽略的一点是托尔斯泰本人很复杂,再怎么解读都是带有一些主观色彩。就像一个作家当他把作品写完之后他的使命就完成了,剩下的全在于读者如何解读。 毫无疑问,托尔斯泰是一个伟大的人,我们所定义的全部的伟大都有一个社会背景,在托尔斯泰的时代,他的思想走在时代的前列,或者说看到了时代的本质问题。在托尔斯泰最后的时光,最多的一个关键词是“羞耻”,但这种羞耻的解读又有很多种,我更偏向于那位俄罗斯教授的解读,当时的托尔斯泰坐拥很多财富和土地,他想分给农民,但当时的农民根本不知道如何处理它们,就像在一个愚昧的时代里思想超前的哲人是无法授予普通大众智慧的,似乎这样的感觉让他感到羞耻。但托尔斯泰又是有解决办法的,他不是只有逃避或是批判,甘地与托尔斯泰有过八封信往来,托尔斯泰在信里对如何消灭种族歧视,如何抵抗暴力都有详尽的描述,后来甘地带领印度人民进行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路线复杂,个人觉得托尔斯泰最后的出走是极具智慧的一次升华,可能是托尔斯泰自己深思熟虑之后做出的行动,托尔斯泰的死亡引起世界性的轰动,也让大家对他以及他的作品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之后,托尔斯泰的历史地位不断提升。我觉得这不是偶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种考量,绝不仅仅像他日记里写的那样是因为不满妻子索尼娅的监督。托尔斯泰有两个日记本,一本写给外界,一本写给自己,我猜托尔斯泰其实还有一本日记,这本日记写在他自己的心里,而这本日记才是他内心的真正想法,是他的智慧所在。或许每个伟大的作家内心都有这样一个完全私密的日记本,但有人把一部分展现给大众就足以打动很多人,比如木心,在陈丹青写的关于木心的《文学回忆录》里,展现出木心一部分的私密日记,也就是他的真实想法,读起来极具味道。 又会想讲座里很多关于托尔斯泰生活全部细节的研究是否真的有意义,或许对大多数人都没有意义,但却对于研究托尔斯泰本人的研究者而言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我们为何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研究一个历史人物呢?他一定与当今社会发展的某个方面很契合,或者是很符合社会主流思想。我相信一个伟大的人,当他不为自己考虑,而是为社会、...

让我听听你的故事,就好

开放与共享的力量,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待每个人。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人是社会性动物,远古时代人就是需要集体的,团结在一起抵御野兽攻击,也一起觅食。虽然如今的时代翻天覆地,这种思想却是没有改变,这是个信息充盈的时代,是个信息多到溢出的时代,最不缺的就是信息,但如何吸收信息并把它转为一种智慧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在一个团体中发扬光大。最难的是处于一种平衡,拼搏而不躁狂,冷静又不冰冷,一方面聚焦自身成长,另一方面也可以聚焦超越自我的部分,任他人各有志,每个人的自我实现一定不会有人排斥。 今天下社区做了四位老人,安排的满满的,越来越感觉到做测查是一件超脱于收集数据的事情,因为可以遇到很多很多人,他们带有浓厚的生活色彩,无论是贫穷富贵或是职业类别,在生活的大染缸里,我可以看到浸染了多年的人们以何种姿态呈现在我面前。多的是平淡,少的是感动,也有一部分乏味。跟那么多老人聊过,我有些怀疑把很多人和事杂糅在了一起,这也是记忆的特点,进入长期记忆的部分或多或少经过了你自己的加工,比如仅仅就今天而言,我都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把四个人的性格、言语完完全全区分开来,我想并没有那么准确。一位妇女 A ,家里有一个脑瘫的女儿,照顾多年,虽说父母都在照顾,但毕竟很多事情不太方便,作为母亲的她压力尤为大,带女儿看医生时也会向医生诉说自己对生活的无奈和悲伤,也曾想带着女儿一起走,医生很好地跟她做了沟通,现在看来当时的她很接近抑郁了。我觉得很多人生的道理在这种情况面前都不奏效,这真的是受到了生活的锤炼,我也想,虽说众生皆苦,但在此生而言,众生的苦绝不是平等的。在生活面前,我们每个人都没有评论的资格,生活是属于当事人的生活,我们适合的角色是做一个真诚的访谈者,平等、真诚地听他们与生活的故事,做一个好的聆听者和沟通者。一位大叔 B ,不是他自己说,我断定不会相信他患有精神分裂症,在我的印象里,精神分裂者会很暴躁很暴躁,现在想来是一种刻板印象或者说是错误偏差,就像以前对癫痫病人的看法,一位癫痫病人会一直全身震颤,而事实上人的一生中每个人患癫痫的概率并不低。这一生,总会有新的认知不断刷新我的认知系统,当我的认知系统不断迭代更新,何其有趣。另外一位妇女 C ,从最初的警惕心十足,到做到一半跟我会心一笑,像极了小孩子。 如果生活是一个容器,时间不会把它装满,能装满它的只有那些人和事。 2018...

一次按照睡眠周期睡眠的体验

昨天看了很多关于睡眠的内容,晚上睡觉时准备自己简单实践一次。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大约是 90分钟,分为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是入睡期,此时准备开始进入睡眠,会出现昏昏欲睡的情形,脑波开始产生变化,频率、振幅渐渐变小。 第二阶段是浅睡期,属于浅睡阶段,此时脑波不规律,忽大忽小。 第三阶段是熟睡期与深睡期,沉睡阶段,脑波的变化大,频率、振幅增加。 失眠的患者常常是无法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熟睡与深睡期。 第四阶段,快速眼动期,此时会出现翻身动作,脑波迅速改变,出现如清醒状态的高频率振幅,类似进入了第一或第二阶段,但实际是进入了一个快速眼动睡眠阶段,一般简称为REM。此时除了脑波的改变之外,被试的眼球会呈现快速跳动现象,如果此时将其唤醒,大部分人报告说正在做梦。 一个完整的睡眠周期是90分钟,也就是一个半小时,按照1.5的倍数来算,6或7.5小时会比较合适,按照我近期的状态来看,睡7.5小时比较合适,可以睡完整的5个睡眠周期,因此可以安排23:30-次日7:00比较合适,醒来时也不会有昏昏沉沉的感觉。 昨晚就是这样进行,早上很清醒地在快七点醒来,但后来又磨蹭了一会才起床,感觉还不错,慢慢习惯,再做调整。 又想,或许早上的清醒与昨晚早早把手机放起来有关,实际上早在前段时间,我就坚持了一阵睡前把手机关掉再上床,效果是很棒的,再想想我们在没有手机的年代如何睡觉,不应该因为手机就改变原来的睡眠。 另外,大脑会在睡眠中自动加工信息,或许也可以实践一下。 昨天还有一个小小的冲击是《娱乐至死》里说到的“ 技术并非是中性的,技术必然会带来社会变迁 ”,确实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0181127

近日照片分享2018年11月初

图片
20181125

每个人都该掌握的创伤急救和心肺复苏

图片
上上周日和上周日分别参加了创伤急救培训和心肺复苏培训,深感这些技能应该是每个人必备的生存技能,利人利己,今天略作整理。(2018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