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观与日常
对死亡的畏惧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我们的日常里,”死亡“这个字眼是一个令很多人逃避或是禁忌的话题。昨天说起减肥,说到日渐消瘦,我开玩笑说再消瘦下去明年见到的就是我的骨头了,旁边的老师立马感到不舒服,说怎么可以说这样的话。当然,我的意思只是再瘦的话就只剩下皮包骨了,都是玩笑之语,却无意之中触碰到了一个生活中的禁锢,这种禁锢长在很多人的心里。比如,从小到大,每年过年的时候家长都是禁止说”死“这个字的,如果无意之中你说了出去,一定会被家长教育说,”呸,怎么说这么不吉利的话“。类似的情形还有,在过年时被子或盘子不小心碎了,大家都会说”岁(碎)岁(碎)平安“,反正都要说服自己。
我想,这可能与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以及人的信仰有关系,你比如说一个信仰宗教的人可能不会在意这些小细节,因为在他的心中有更高的神圣会指引着他,会告诉他答案,这只是我的猜测,我信仰科学、理性,去成为一个雅典人,坚信科学可以解释绝大多数问题,只是时间问题。也或许是因为我目前没有遇到十分迷茫的时刻,我知道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是信仰宗教的,因为他们自己也无法用科学解释全部问题,当他们也陷入迷茫,百思不得其解,当实验和循证科学也无法解释,会不会去接近解释一切的宗教寻求内心的平衡,要知道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拥有无限好奇心,如果再有一点强迫症,是受不了自己无法理解和解释某些事物或现象的。
附图:”干涸在我办公桌旁的玫瑰“
人生意义又是什么?我理解,它是抽象意义上的存在,可望而不可即,是贯穿一生的希望,就是指引着你向前,它也在不断前进,你永远不可能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或是味觉直接感受到它,但却可以感受到它的存在,是永恒的遥不可及,也是永恒的充满希望。这已足够,不是吗?简单说你就是走了一条希望之路,这条路着实漫漫,上下而求索的是你的一生。
我小时候对死亡也是超级害怕,不喜欢白色,因为丧服的颜色是白色的;小时候根本不想踏进医院半步,虽然每个人都不是自愿进入医院的,似乎医院给我的全部印象只有生离死别,我不喜欢医院里的味道,常常捂着鼻子走路或是屏住呼吸想飞快跑出医院呼吸自然的空气,而这背后的全部,都只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恐惧,就觉得死亡太可怕了,绝不允许死亡这个东西与自己以及自己关联的一切扯上关系,现在看来这接近一种病态的观念,但这就是一个小孩的思想经历。后来对医务工作者接触良多,也是年纪增长的缘故,感受到医务工作者的伟大,也曾经想过自己或许成为一名医生,医院是个救死扶伤的地方,仅此而已。
我转变对死亡的认识,是从对生命的敬畏开始,在这里没有太多话想说,因为当你的脑海里开始生长出诸如生命既脆弱又顽强、生命平等等这样的观念,心中释然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至于我的生死观,今天不想写太多了,that's me.
2019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