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ing how to learn及点滴思考

在coursera上开有一门课,learning how to learn,看了一部分,结合目前对认知神经科学和大脑的了解,讲的还挺科学,于是把课程中提供的John Dunlosky的文章阅读一遍(原文链接:https://www.aft.org/sites/default/files/periodicals/dunlosky.pdf),再把课程看了一遍,准备把觉得还不错的整理一遍,but,你懂的,已经有朋友总结好了,而且总结的还不错。附上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19964946 和 https://wenku.baidu.com/view/b7f33e41fad6195f312ba667.html 。
如果想自己去看一遍课程,就去这里看(https://www.coursera.org/learn/learning-how-to-learn/)。
若仅仅想把总结的结论学为己用看上边的总结就可以了。
但我还想用简单的语言总结下自己的感悟。学会如何学习的能力,对于一个终生学习者来说其重要性自不必多说,但具体到学习的策略和方法,事实上很少有人去认真地思考。众所周知,填鸭式的教育效果很差,仅仅止步于批评填鸭式教育人人都可做,但更重要的是去思考真正有效的学习和教育方式。
就learning to learn这门课程中提到的策略和方法而言,我非常赞同的是两个学习策略。一个是practice testing,可以理解为通过测验检测和强化学习效果;一个是distributed practice,可以理解为分多次学习而不要选择一口吃成个胖子,举个具体的例子就是考试前很多人选择考前熬夜突击,一晚上不断翻看自己认为重要的笔记或是教材企图拿个好成绩,但是这样的效果不如把复习的内容分成好几天,每天复习一部分,如果熬夜一晚上与连续几天学习的时间相同的话,后者的学习效果是好于前者的,尤其如果你想成为一个终生学习者的话,把一个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任务,然后每天完成一部分,这样的学习效果是最好的。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说参加音乐考试的考生在参加考试前的每晚都会进行练习,这其实就是distributed practice的实践,这样的效果更好。
另外一个概念我也很赞同,就是chunk,理解为组块。
举个例子,当你想穿衣服时,你拿起衣服之后,后续的一系列动作就一气呵成了,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想想小孩子学穿衣,你最开始学习的时候是从一个个简单的小动作开始的,其他的技能,比如游泳、弹琴皆是如此,都是由很多很小很小的部分组合成一个组块,也就是chunk,这个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不仅学习技能如此,在一个领域的深耕也是如此,最开始的过程是入门,了解,对该领域的了解可能支离破碎,往往要达到已经的积累才可以把这些支离破碎的内容整合起来形成一个系统,此时,你的脑海里就有了一个该领域的思维导图,像一个复杂的互联交通网络,把各个部分联系起来,融会贯通。
总结一下,学习新知识时recall是极为重要的,而test则是recall很好的方式,这很容易理解,试想参加一个测验时遇到了困难,你选择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思考的过程实际上是在强化记忆,在加强神经元间的联系,但如果你选择直接回去翻看课本,就没有了强化记忆的效果。所以,recall、chunk、practice test、distributed practice就是学会学习的四个关键词。
附上一张图说明目前对各种学习策略的了解及认识(来源:https://www.aft.org/sites/default/files/periodicals/dunlosky.pdf)。

20190324更新
---
20190408更新
增加几个高效的学习习惯:
1.不要一味重复阅读教材和自己的笔记。
当你第一次接触到材料时,会提取特别多的信息;但是当你第二次阅读时,你的感觉会是-“是的,这些我已经知道了”,事实上你并没有进行深度加工。重复阅读和既单调又具有欺骗性,你再次阅读时会产生自己已经很好地掌握了材料的错觉,事实并非如此。
2.多问自己问题。
可以是教材的习题或者自己给自己提问,利用学过的知识去回答,这是一个巩固和反思的过程。当你提出问题时你的大脑在尝试解释和理解问题,会有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不要一味地把阅读和浏览,而应该适时停下来,提问、思考。
3.把新信息(知识、技能)和你已经知道的信息(知识、技能)连接起来。
4.可视化信息。
制作图表、画流程图都可以,目的是创造主动和投入的学习,主动学习比被动接收效果好太多。
5.拒绝填鸭式的学习。
每天练习一点点,适当把学习时间间隔开,细水长流、静水流深的感觉,而不是像多数学生的考前突击。
6.很重要的一点是频繁自测,把小测验作为检测和强化学习效果的策略。
7.遵循二八原则,总结果的80%是由总消耗时间的20%造就,抓主要矛盾。
---
Update:20201109
阅读《认知天性》,英文名是《Make It Stick: The Science of Successful Learning》,如果你只想知道本书的核心结论拿来直接实践,那直接跳到最后一章,也就是第八章。
本书介绍每个科学、高效学习规律时都会讲一些心理学相关的研究来佐证此结论,这也是本书的优点之一,这样如果你对某个地方很感兴趣就可以去读相应的文献。本书其实可以作为本文之前提到的一些结论的实例集。
此次阅读也是对之前关于学习的认知的再度巩固和强化,书中通过具体的科学研究来说明诸如穿插小测验、间隔练习、检索式练习等学习技巧相比较传统中的单纯重复阅读和集中练习方法的好处。
---
Update:20210728
A step-by-step guide to mental contrasting &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 The Science of Learning to Learn
(https://sites.google.com/site/unlvhowtolearn/a-step-by-sted-guide-to-mental-contrasting-implementation-intentions "https://sites.google.com/site/unlvhowtolearn/a-ste...") 
Mental contrasting with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MCII) involves writing about positive outcomes associated with a goal, the obstacles to achieving it, and concrete if–then plans to overcome them. 
Step-by-step guide on how to use MCII: 
1) Decide which goal you want to achieve. Note: make sure that you choose a goal that you believe to be achievable.   Mental contrasting (contrast the imagined outcome of achieving the goal with the obstacles that might prevent achievement): 
2) Imagine what it would feel like to achieve the goal. 
3) Imagine the obstacles that might prevent you from achieving the goal.  Remember: the ordering of these two steps is important! Imagine the positive outcomes of goal achievement first, and only then think about the obstacles.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s (create if-then plans):
4) Make an implementation intention.
参考文献:
Kizilcec, R. F., & Cohen, G. L. (2017). Eight-minute self-regulation intervention raises educational attainment at scale in individualist but not collectivist cultur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4(17), 4348-4353.
---
Update:20220512
基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6大有效学习策略(Six strategies for effective learning based on cognitive psychology research.):
- spaced practice 间隔练习
- retrieval practice 
- elaboration 详细阐述/说明
- interleaving 穿插练习
- concrete examples 具体的例子
- dual coding 双重编码
来自《Understanding How We Learn: A Visual Guide》一书,详细内容及见解后续补充。
ps:可以看到这几个策略都能对应到本文最开始提到的《learning how to learn》中的策略,结合最上边的图可以知道,当时很多策略还没经过实践验证,而这里的这6大有效学习策略恰恰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基于认知心理学的学习策略,是老师、学生及相关人员能真正应用到教和学中。
---
Update:20221124
昨天看了马斯克接受印尼G20峰会访谈的一个[视频](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0qX1jJ5wvQ&t=615s),谈及教育、学习、批判性思维及第一性原理等,很有共鸣。
结合最近所思所悟,如果现在问我how to learn?用一个词回答会是relevant,两个词回答是make sense,这两个回答本质上是一样的,而且与本文之前的思路也密切相关。make sense用中文理解起来融合了有趣及有料两个维度,既有意思,又有价值。对于要掌握和学习的内容,如果你很认真地把它看成是纯粹的内容,或者是孤立的存在,那你很有可能错失了这些内容与你发生关系的机会,进而也不会有机会让这些内容为你所用。换言之,这些内容如果与你毫不相干(irrelevant),你的大脑会告诉你:忘了吧(just forget it),这其实非常合理,因为恰恰是大脑的遗忘机制才让我们的注意、计划、问题解决、决策等高级认知功能发挥作用,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否则,如果你感知到的任何信息都进入长期记忆,大脑早就宕机了。
对于如何学好想学的内容,make sense更多像是“道”,本文之前提到的间隔练习(spaced practice)、回忆练习(retrieval practice)、详细阐述(elaboration)、穿插练习(interleaving)、具体的例子(concrete examples)以及双重编码(dual coding)等更多像是“术”,而相关性(relevance)、理解(understanding)以及联系(connection)更多介于“道”与“术”之间。对于学习者而言,“道”与“术”殊途同归。
延伸一点,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其实就是一个通过在自身与内容之间建立联系进而让内容为我所用(make sense)的过程,“干中学”和“学中干”以及体验式学习也是通过建立联系(establish relevance)让内容发挥价值的过程。
---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如何下载Internet Archive中借阅类图书【详细指南】

2021年网站更新,再出发

心理学书籍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