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网络的成瘾设计

花一分钟想想,社交网络的成瘾设计都有哪些?
Facebook、Instagram和微信的点赞和评论按钮、短视频的不间断播放、Twitter和微博的下拉刷新、Twitter大数字显示关注着数量等等,这些行为背后都是在不断诱使你沉浸于产品中。
产品背后的设计师目的自然是让用户爱上这款产品,进而为之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无论是游戏还是社交网络,都是基于人类的心理而设计的,自然而然就有一个疑问:人为何会成瘾?
好奇心日报有一篇文章中提到,“曾任Google'设计伦理专家'的Tristan Harris说,Twitter的刷新设计利用了和老虎机一样的心理机制。赌博机最核心的原理之一,是在未知的情况下提供忽然的奖赏,让你在有了赢钱的目标动机之后,又永远不知道下一回会不会赢钱。”
读毕,有没有一丝感触?很多人并不会达到成瘾的程度,但也不意味着他们意识到了产品背后诱使他沉迷的设计机制。
这又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可以转换一下角色,假设你是一个产品的设计师,你会如何设计来让用户爱上你的产品呢?假设你做了一款app,想要推广,如何让用户沉浸?
我能想到的具体方式和策略有:
签到领积分、把用户分层,为付费会员提供优享服务、推荐好友领取福利、在产品上建立朋友圈、通过与一些大公司的合作为用户建立身份认同感、时不时为用户发放一些福利、社群的运营、间断性提醒其他用户对用户点赞或评论、智能推荐用户感兴趣的内容、定期为用户总结其使用习惯和爱好等等。会发现能想到的这些方式正充斥在各种各样的app中,而且还有更多我没想到的策略正发挥着作用。
当越来越多的产品通过不断给予用户反馈让其持续沉迷或兴奋,你应该警惕起来,然后再反思一下:你是产品眼中的优秀精选肥牛,还是一位厨师?
现实就是这样有趣,你需要的一款优秀的产品可能是只一双翅膀,而很多情况下,一款产品直到你成为它的寄生虫,这款产品才称得上世俗的优秀。
其实用户真正需要的只是一款产品的最基本或是最核心功能,但事实往往是这款产品的衍生功能极其丰富,因为附加功能为产品带来了可观的附加价值。
就像手机的使用寿命一样,目前而言,限制手机使用寿命的主要因素是电量,真的是一块电池的使用寿命只能达到两年左右吗?还是手机厂商在花式鼓励你更新换代新手机?如果人人都有一部够用五年的手机,手机厂商如何盈利?就目前技术的发展而言,我很怀疑电池的寿命是否局限于只能使用一两年?
对社交网络的成瘾设计思考多一些,更不容易被工具反客为主,成为工具眼中的工具。
20190815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如何下载Internet Archive中借阅类图书【详细指南】

2021年网站更新,再出发

心理学书籍推荐